
中国教育在线:您提到的项目目标已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扩展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开放办学”。这种转变如何具体重塑高校的课程设计、师资建设与学生评价体系?
蒲跃朴:我国当下有三千多所高校,这些高校均有国际化或高校国际化开放办学的战略设计与实施。该实施必然落实到学生培养、课程建设以及专业改造等一系列方面。当初设置此项目时,它是一个与国际组织相关的项目。目前,全世界有四百多所政府间组织,还有八万多个非政府组织(NGO)。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且是第二大经济体。在此情况下,我国三千多所高校所培养的在校学生达四千七百多万。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服务于我国开放性经济以及完整产业链的国家发展需求,是现代中国高校必须脚踏实地、认真推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我们要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并非仅仅少数几个,而是要让学生毕业后都具备国际化思维。因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融入了全球经济和社会之中,所以需要培养这样的国际化人才。简而言之,国际化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际上,我要着重强调的是,这四个维度的能力是国际通用的,我们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上家国情怀,即培养爱国、为国服务的人才。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专业改造中,要做好上述五个维度的工作。在这个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利用各种设计助力项目高校完成国际化人才培养。截至目前,已有近三百八十九所高校参与到这个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中。在过去五年里,已有四十多万学生参与此项目。希望能够“以点带面”,通过项目的推进,有效帮助各高校提升自身国际化开放办学战略的设计与实施水平。高校的国际化开放办学是我国高校现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
中国教育在线:您强调项目需“融入高校国际化办学战略”。在实施“一校一策”过程中,如何避免国际化资源集中于头部院校?怎样帮助区域性高校找到差异化培养路径?
蒲跃朴:这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命题。我国三千多所高校类型各异,重点高校相对仅有几百所,职业高中部分可能占一半以上,大部分学生分布于这些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根本性的教育目标,并非遥不可及的命题。因此,我认为区域性高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要重视国际化开放办学战略的实施。学校重视该项目,所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
第二个方面,可采取一些具体举措。例如,充分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该项目每年有两万多人获得公派留学机会,对各高校公平开放。尤其近期国家留学基金委有新政策,下半年每所高校可申报三个创新项目,项目获批后,高校可自主派遣学生和教师以多种形式到国外优质高校学习。
第三个方面,要参与到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中。此项目不仅有助于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更重要的是能推动各高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战略的实施。
第四个方面,各区域高校应打造适合自身的特色项目。例如,内蒙古的高校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加强与蒙古和俄罗斯的合作;云贵地区的高校可服务于东盟和东北亚地区国家。所以,区域性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资源,积极参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并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国际化培养项目。我相信,不久之后,地方高校的国际化战略实施将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中国教育在线: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课程或实践项目(如微学科、国际实习)培养具有“全球意识与家国情怀”的人才,使学生同时掌握全球视野与本土问题解决能力?
蒲跃朴:我认为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将全球视野或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与本土行动相结合,我们培养的人才并非脱离实际。无论是优秀学生还是普通学生,都要将其培养成为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合格接班人。这位接班人既需具备全球视野,又要拥有本土行动能力,这正是高校在制定国际化开放办学战略过程中必须妥善落实的。过去,我们可能侧重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但如今情况不同了。在全球产业链高度完善的当下,我们期望学生在接受培养后,不仅具有家国情怀,还具备相应能力。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这种能力指的是创新能力,即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术后,能够创造性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经济服务于全球化,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两种能力相辅相成,并不矛盾。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因为各层次高校都需在全球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本土行动培养方面实现融合。我们的项目恰好为参与高校提供了一对一探讨的契机。截至目前,我已与一百多所高校的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交流重点不仅在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更在于如何培养学生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知识技术能力,并将其做得更优。我们拥有二十八位知名专家,他们曾担任大使或在国际组织担任司长、副司长等职务。我们安排他们到各高校开展情怀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分享个人成长经历,激励学生,让他们憧憬未来成为优秀人才。高校需要此类教育作为驱动力,激发学生的情怀和学习动力。这正是我们项目在设计过程中对全球视野和本土行动融合与平衡的考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