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创智管理》课程突破校园边界,在花溪黔陶乡产业学院开展一场“线上直播+线下访谈”的实践教学活动。40余名学生现场参与,超3000名师生在线观看,以“百庄黔陶”项目为核心,实现理论教学与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度融合,打造出一堂充满“泥土气息”的创新管理课。这不仅是对“百庄黔陶”项目的一次深度解码,更是学校将课堂搬到乡村振兴一线的创新尝试。
理论筑基,精准对接乡村实践需求

课程现场
课程前期,授课教师通过两节校内理论课,系统讲解“资源识别”“资源拼凑”“资源依赖”核心理论,并以“百庄黔陶”项目为案例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乡村如何整合闲置农房、激活在地文化、动员村民参与,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学生提前研读案例、填写调研清单,为实地教学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课堂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互动性。
多方对话,解码乡村资源整合路径
活动邀请贵阳市花溪文化旅游创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黔陶乡党委书记刘友谊、贵州百庄黔陶乡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班铭阳、村民代表陈正琴,以及创新创业学院院长胡勇强、办公室副主任李明慧五位嘉宾,从政府、企业、村民、高校四个维度,共话乡村资源整合之道。

多方对话,解码乡村资源整合路径
刘友谊书记从政府视角阐述通过政策赋能、土地流转协调、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平台,以“市场主导、村民受益”原则奠定项目资源基础。
班铭阳董事长从企业实践分享了用MVP(最小可行测试单位)方法低成本试错,依托政府公信力、品牌建设与专业方法,激活乡村“隐藏资源”的创业历程。
返乡创业者陈正琴以村民参与的角度讲述从“打扫房间”到“设计竹编体验课、用视频记录小院”的转变,展现在地智慧向旅居体验亮点的转化。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胡勇强院长与李明慧老师在高校赋能方面介绍通过学生调研、创意设计、新媒体运营等方式,输出logo设计、墙绘创作等智力成果,实现“智力资源”的即时转化。
层层递进,探索乡村振兴创新解法


课程现场
课程围绕四大核心议题层层递进,推动实践教学深度落地。在“资源识别”环节,嘉宾们从多元主体视角勾勒黔陶乡“资源宝藏图”,帮助学生清晰理解乡村资源构成;“拼凑策略”环节中,通过揭秘“村民15%收益提成”“师生团队低成本设计”等具体方法,生动展现从0到1的资源整合智慧;“依赖管理”环节明确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职责与沟通机制,并提出以长期合作协议、课程体系纳入等方式保障合作可持续性;“挑战突破”环节则直面人才短缺、客源不稳定、业态单一等瓶颈,针对性提出“乡村文旅创客计划”“全域旅游资源整合”“跨学科课程赋能”等创新方案。
校地共建,打造创新教育新范式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此次实践课打破传统“黑板+讲授”模式,让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与决策者、创业者面对面交流,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智慧,并继续跟进《“百庄黔陶”旅居产业资源整合策略调研清单》,深化学习成果。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与黔陶乡、“百庄黔陶”公司共同举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这是学校自2023年10月与“百庄黔陶”合作以来的深化举措,更标志着校地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将课堂建在乡村振兴一线,让教育服务社会需求,助力学生成长为有担当、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智慧与青春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