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关注农村老年群体的福祉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作为新时代青年,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向阳花开·为美而行”三下乡社会服务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践行社会责任,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于7月11日在坝黄镇官庄村挨家挨户地走访村里的老人,将中华民族孝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落到实处。
社会实践团成员与老人们亲切交谈,为老人普及健康知识,讲解夏季防暑、慢性病护理等健康生活技巧,并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和需求,细致地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与实际困难,贴心的服务赢得了老人们的连连称赞。
聆听时光回响:与银发长辈对谈,留存乡土记忆
实践团来到李大娘家,60岁的李大娘讲述官庄村的变迁:“以前村里全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一到雨天就泥泞难行,深一脚浅一脚的根本走不稳。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领着咱们修起了平整的公路,现在出门就顺畅多了,这日子真是越过越舒坦……”队员们一边认真听着,一边用录音笔、手机把李大娘的话记录下来,听到她说村里通了公路后,农产品能顺利运出去,村民们靠着种植蔬果过上了好日子。实践团队员感慨到:“李大娘说的这些变化,是党和政府带领乡亲们奔向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才是最鲜活的发展故事。”团队还为老人拍摄了照片,用影像记录下这幸福的面容。
回望军旅岁月:与老兵促膝长谈,镌刻奉献印记
实践团队员们来到了退伍老兵杨爷爷家。杨爷爷看见实践团的到来,激动得眼角泛起了泪花,他快步迎上来,紧紧握住队员的手,拉着大家在院子里的板凳上坐下,队员们围坐在杨爷爷身旁,以真诚的问候、专注地倾听杨爷爷讲述起当年的故事。杨爷爷1972年在北京当铁道兵,在部队一待就是9年。“那时候条件苦啊,冬天零下十几度,北风跟刀子似的刮在脸上,手上裂的口子一道又一道,渗着血珠冻成了冰碴子,可没人喊过一声累。”他指着墙上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里的年轻小伙穿着军装,站在铁轨旁,眼神坚定。“你看这铁轨,每一根枕木下的石子,都是我们一筐筐从山坳里抬上来的。有次隧道施工遇到塌方,我们班长为了把新兵护在身下,自己被落石砸中了腿,到现在走路还不利索……”随后,杨爷爷的目光落在屋门前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子上,语气里满是自豪:“退伍后回到家乡,看到村里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乡亲们出行特别不方便,我心里急啊。毕竟在部队修了那么多年铁路,对修路这事儿熟门熟路。后来村里要修公路,我二话不说就主动报名加入了施工队。现在村里的公路又宽又平,车子能直接开到家门口,乡亲们拉货、赶集都方便得很,看到这景象,我就觉得当年的辛苦值了,咱铁道兵的本事,到哪儿都能用得上!”队员们听得热血沸腾,纷纷称赞杨爷爷,杨爷爷摆摆手,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团队赶紧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让这份为家乡奉献的热忱被更多人知晓。
除了与老人们亲切交谈之外,实践团队员们还主动为老人们分担家务。有的队员走进厨房,学着烧柴做饭;有的队员拿起扫帚、抹布,仔细地打扫房屋;还有队员蹲在院子里,帮着清洗老人的衣物等。欢声笑语在小院里回荡,实践团队员们用行动传递着关怀,老人们用温情回应着善意。这一刻,岁月仿佛也放缓了脚步,让这份跨越年龄的温暖,在平凡的日常里静静流淌。
队长林碟说:“看着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我突然明白,敬老爱老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递一杯热茶、扫一次地、做一顿饭的细节里。这份温暖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担当。未来我们不仅要把这样的活动延续下去,更要带动身边更多人,让关爱老人成为一种习惯,让每个老人都能在温暖中安享晚年。”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更多人意识到敬老爱老的重要性,更激发了年轻一代积极承担起关爱老年人责任的热情。这种热情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生长,也让更多老年人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与暖意,让这份善意在时光流逝中不断传递、延续。
(作者:吴敏、李凯、赵流涛)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