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肩头的成人世界
推开邵伯伯家的门,16岁的孙子本该是坐在教室里读书、和同龄人嬉笑打闹的年纪,却因爷爷中风后卧床需要专人照料,再加上家中积蓄耗尽、资金拮据的现实,在读完初中后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机会,日复一日守在老人身边承担起全部照护责任。家中70岁奶奶无力劳作,儿子残疾且打工收入微薄,女儿远嫁无能照顾亲人,老两口近乎“空巢”,还因方言沟通困难难以对外求助。孙子被迫中断学业令人揪心,期盼临时救助金、专业照护服务及教育帮扶等社会力量伸出援手,帮助这个家庭走出困境。
图为志愿者为邵伯伯家送去西瓜
无声世界里的党员担当
党员冉某的客厅墙上,女儿的画像格外醒目。这位听障多年的老党员,藏起丧女之痛,独自抚养领养的儿子,操持全家生计。妻子常年在外务工,他便用手语和文字与世界对话,却从未向社区提过特殊要求,"党员就该多担当"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志愿者们默默拿起抹布和扫帚,用实际行动回应这份无声的坚守。
图为志愿者们为居民打扫卫生
黑暗中的光亮与独居的期盼
盲人汪婆婆的家,颠覆了人们对视障者生活的想象——玻璃锃亮,物品井然。失去老伴三年,子女在外,她摸索着做饭洗衣,甚至练出了熟练操作手机的本领。“看不见就多擦几遍”的朴实话语,透着不服输的韧劲。“我的伯伯曾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勇战士,在家庭中耳濡目染,作为他们的晚辈亲属,我始终为家族中有这样保家卫国的英雄感到无比自豪”。符爷爷激动地向志愿者们讲述着自己的家风故事。他守着每月170元补助金把日子过出满足,却在志愿者离开时攥着他们的手说:"陪我说说话,比送啥都强。"物质匮乏尚可克服,精神的孤独更需慰藉。
图为志愿者陪汪婆婆聊天
负重前行里的家国情怀
86岁的退伍军人苏爷爷,曾在昆明军区运输队奔波于崎岖山路,如今和89岁的老伴照料着智力残疾的小儿子,全家靠人均800元收入维持生计。搬迁政策让他们住进了环境较好的旗山社区,但老两口的肩上依然压着生活的重担。63岁的彭河臣则用三轮车和老年活动室撑起一个家,照顾96岁母亲和脑部受损的妻子,却总念着"跟党走、听党话",劝人向善向好的话语里满是生活的智慧。
图为志愿者听苏爷爷讲述自己的故事
走访路上,这些平凡的家庭故事,藏着最真实的民生图景。有少年被迫长大的无奈,有党员默默扛起的责任,有老人与命运较劲的倔强,更有对帮扶、陪伴、机会的朴素期盼。正如志愿者们所见,或许是一笔救助金,或许是一次陪伴,或许是一份政策关怀,微光汇聚,便能照亮这些在生活中努力前行的人们,让他们在坚守中看到更多希望。
(文图/杨禹芳 旷光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