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你们的学业
——在中国农业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校长 孙其信
(2025年9月6日)
亲爱的2025级新同学们:
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不远万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来自美洲、欧洲、东南亚的同学们,以及在烟台、三亚和涿州线上参加开学典礼的同学们致以最热烈的欢迎!
我关注到,同学们在后台拼出了“120”和“CAU”的背景,这是今年新生入学的一个特殊背景。你们是在中国农业大学即将迎来“双甲子”之际入校的一届新生,2025级新生规模也创下了农大120年办学历史之最,首次过万。刚才,本科生代表、研究生代表和杰出教师代表樊胜根教授都做了精彩发言。我注意到,本科生代表在致辞中用了一个词汇“守护”,研究生代表用了一个词汇“精神”,樊老师的致辞中有4个字——使命、责任。今天,面对1万多名新同学,我想借用本科生代表的“守护”,给全体新同学提出我作为校长,对这一届新生的期待和期望。今天,我的发言题目是“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你们的学业”。
一、深刻领会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启示
在与同学们谈“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学业”之前,我想回顾一下,三天前在中国发生的一件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事件。202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我有幸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14年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敌入侵,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华民族才真正取得一次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我想跟同学们谈一下参加这次盛大阅兵的个人体会。回顾历史,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经过三年的雅克萨之战,清政府击败沙皇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时期的一次胜利。《尼布楚条约》确定了清代和沙皇俄国的边境,规定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10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属于中国。雅克萨之战结束后不到180年,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悲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又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在中华民族近代史上都是一次一雪前耻的完全胜利。这次完全胜利昭示着一个真理:没有国家的强大,就没有民族的独立,就没有人民的尊严,更没有人民的幸福生活。在纪念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之时,我们要铭记中华民族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勇于牺牲、有血性的民族。
9月3日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场堪称震撼的文艺晚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我也有幸观看了这场演出,它以14年抗日战争为叙事背景,歌颂了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难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其中有段非常感人的故事——《永远的番号》,我在现场多次留下泪水。1943年,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在江苏淮阴刘老庄,为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与20倍于己的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阻击战,全连82名战士全部英勇牺牲。身处这样一个重大历史时期,刘老庄的乡亲决定选送82名子弟重建四连,就是有名的“刘老庄连”。有一段情景对话,“莫欺我中华无肝胆,母亲膝下百万兵”“擂鼓送儿出征”,这种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的最杰出代表。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强烈的国家情怀和英雄情怀。在我们迎来新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时代,今天超过1万名学子选择开启大学的学习,我认为,这不是简单的学习,应该是一项光荣的事业,所以我称之为“学业”。
今年8月,我有幸作为国情考察团的一员,前往黑龙江黑河市,参加了为期5天的国情考察学习。黑河市爱辉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沙皇俄国借清政府鸦片战争的失败,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沙俄,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划为清俄共管区。第二次鸦片战争,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沙俄。清朝初期,康乾盛世,据历史学家估计,当时清代的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33%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第一大国,也是经济强国,在1689年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清代后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发展,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国传统社会受到强烈的冲击,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快速下滑,占比不足10%,加之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使得民族蒙难,人民蒙羞。特别是自1931年,日本政府经过长达50年的精心策划,通过日俄战争抢占东北,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进攻东北军驻地大本营,开启了全面侵华战争。大家知道,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有114个字:“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撰写碑文时,把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追溯到1840年。同学们,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就是要铭记中华民族只有强大,才能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确保人民幸福安康。
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担负起你们这一代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使命
我们身处和平年代,然而我经常听到精神颓废、不思进取、安享太平的懒惰思想,认为现在的太平是天然而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自然而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持续艰苦奋斗的思考不多。中华民族有辉煌的历史,也有血性和气节。伟大抗战精神,体现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古有岳飞,今有东北抗联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无数英烈;体现在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我在黑龙江观看东北抗联事迹展时,也留下了泪水。杨靖宇将军被日军杀害后,日军剖开他的胃发现,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赵一曼,来自四川宜宾,“九·一八事变”后,受党中央委派,前往东北参加抗日,当时其子不到三岁,她在行刑前给儿子留下两封信。当我们感受到这些伟大的爱国主义战士的家国情怀时,我们深深地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英雄感到无上自豪。无数中华儿女的牺牲,才换取了今天的和平和幸福生活;体现在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由于激烈作战,东北抗日联军从最多时的3万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体现在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中多少英烈以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换取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9月3日举行的文艺演出中刘老庄连的感人故事,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节。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经济强大、社会安稳、制度优越、充满活力的伟大民族。我们身处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要对祖国强大、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120分的信心和决心。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党中央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你们这一代人就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强中流砥柱。我们必须发扬伟大抗战精神,未来祖国遇到各种困难,甚至面临外敌入侵,依旧无法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要深刻领悟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如今,我国粮食产量已经突破14000亿斤。中国约有14亿人口,相当于人均1000斤粮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清晰记得,我上大学时凭票供应粮食,每个月有35斤粮食,包括25斤粗粮、10斤细粮,然而中国粮食严重短缺。但是,我们也必须高度重视一个事实,我国生产14000亿斤粮食的同时,2024年中国进口粮食1.58亿吨,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生产约7亿吨粮食,又进口了1.58亿吨粮食。为什么如今中国人民生活水平高了,粮食还需要依赖进口?1.58亿吨粮食中,1.05亿吨是大豆。为什么进口那么多大豆?因为我们要吃肉,要养猪、养鸡,豆饼是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80%用来做饲料。对于新时代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严肃的、战略性的使命。我到黑龙江考察了解到,2024年中国大豆植面积1.48亿亩,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超7000万亩,中国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约133公顷/亩,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黑龙江省黑河市是中国大豆第一大产区,种植面积2000万亩。有一句话讲,“中国大豆看龙江,龙江大豆看黑河”,每7粒大豆就有1粒来自黑河。目前,我国大豆进口总量约1亿吨,如果大豆的产量多些,就能降低进口依赖。因此,当我们享受太平世界、享受美食时,同学们要有粮食安全的危机意识。
未来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这一代人担负着实现农业科技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昨天下午,我参加了一个座谈会。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现历史性突破,但还面临诸多农业科技短板和“卡脖子”难题。如果世界局势发生变化,西方国家加大对中国的遏制,某些领域将面临风险和挑战。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学子,要有志气、有骨气,为民族补齐科技短板,把科技自主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以上是我想给同学们交流的,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勇担你们这一代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使命。
三、用心、用情、用力勇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最后,我想和同学们再交流一下,我们怎么担当?其实千言万语有讲不完的道理,我想用最朴素的6个字来激励同学们,这6个字很简单:用心、用情、用力。刚刚我已经讲到,今天想与同学们交流的主题是: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学业。我们不是来享受太平,我们不是为了考60分,我们不是为了勉勉强强拿毕业证书,我们是为担负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大使命而进入这所拥有120年历史的大学。如果我们的目标理念只是为了平稳度过四年的学业,我们就辜负了时代的期待,辜负了民族的期望。
同学们,120年的中国农业大学已经成为世界顶尖的农业大学,对此我们要有12分的信心。今天,我想给同学们报告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很有意思。在今年学校招收的研究生中,有25名博士研究生来自国外知名高校。他们在海外完成硕士学业以后,来到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现在,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这几位海外高校毕业生的学校,有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东北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英国利兹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同学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中国农业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到2050年,建成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第四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目标。在我上学的那个年代,1982年3月14日,我第一次来到北京,到农大报到。当时不要说吸引国外一流大学的学生来大陆攻读研究生,甚至一些国内优秀学校的学生都很少来农大。2017年,我刚回学校任职时,定了一个目标,用20年的时间,我们的综合学术实力接近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现在,有4位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到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我注意到有一位同学讲到:“我的目标是学智慧农业,中国农业大学有位导师叫赵春江。”赵春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兼职院士、我们的校友,所以这位同学要来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攻读智慧农业博士学位。软科是世界四大学术评价体系之一,根据数据,中国农业大学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从2021年的第30位提升到第25位,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从201-300位进入151-200位。拥有120年历史的中国农业大学有辉煌成就,有着深厚学术底蕴,是值得信任的优秀学校。因此,同学们千万不要把学业当成简单的学习,要当成神圣的事业。
首先要“用心”。《论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如果我们没有把心思聚焦在学业上,没有心无旁骛地全身心投入到事业,我们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两千年前,中国哲学家已经把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
其次要“用情”。《礼记》:“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我们要真心真诚地把事业记在心里,不能做表面文章。我觉得,用情的最高境界就是横幅上写的这个“爱”字。同学们,你们可能正在谈恋爱,当你爱你的恋人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你会奋不顾身。当你用真情、用爱去对待学业的时候,你不会觉得苦、觉得累,任何奉献都是值得的。伟大抗战精神,无数先烈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捍卫了和平。最真诚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热爱人民,不惜牺牲生命来捍卫和平。同学们,虽然今天不需要你们牺牲生命,但要用大爱守护好你们的学业。
最后要“用力”。几千年来,中国哲学都在讨论知与行的关系。《尚书》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把知和行的关系统一在哲学范畴里的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传习录》有这样的论断:“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知行合一。
同学们,我们要用真心、用真情,实现知行合一,让我们努力奋斗、奋发有为,为担当好历史使命作出我们这一代人历史性贡献。
谢谢大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