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外语将成首个被AI淘汰的专业?还值得学吗?
2025-09-08 09:07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最近,被誉为“翻译界哈佛”的美国明德大学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IIS),宣布将逐步关停其研究生项目,成为全球首所因AI冲击而被淘汰的顶级翻译学院。这一震惊业界的消息,揭示了AI技术对外语领域的深刻影响,也让我们意识到,传统外语专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AI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各行各业。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几年内与多个行业深度融合,推动生产力的革命性跃迁。AI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催生了新兴的就业形态。对于外语专业而言,原本由人工完成的语言处理工作正逐步被AI取代,翻译、语言培训等传统岗位也面临被机器取代的风险。

  AI时代,外语专业还值得学习吗?它的未来如何发展?如何调整学习策略,以适应变化的就业市场?

  本文将探讨AI时代外语专业的转型之路,分析其在技术变革中的新机会和发展空间,并为有志从事外语相关工作的学生提供参考和建议。

危机:从“顶流”到“劝退”

  曾几何时,外语专业是高考志愿表中的“宠儿”。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1999-2010年间,开设外语专业的高校从200所暴增至600所,增长率超过200%。2010年,全国英语专业在校生达到85万人,外语专业毕业生成为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重要桥梁。2000-2010年可被视为外语专业就业的“黄金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2005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比全国本科生平均水平高出15%,外语人才供不应求。

  但AI来了!翻译市场遭受剧烈冲击,机器翻译与大模型快速迭代,在特定语境与领域已接近专业水准,企业端应用逐渐普及。市场不再需要单纯的体力型翻译,而是能掌控流程与质量的人机协同型翻译与本地化人才。

  加上逆全球化和贸易战的影响,外语专业就业数据大幅下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2023届外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5695元,低于全国本科生的平均水平。

  传统就业领域急剧萎缩。外贸/国际商务领域就业占比从2010年的28%降至2023年的18%;翻译/本地化服务领域从15%降至8%,几乎腰斩;教育培训领域从25%降至22%,K12英语培训更是断崖式下跌;旅游/酒店行业从12%降至7%。

  面对时代变化,高校纷纷开始行动。2020年后,外语专业开始进入结构调整期。根据《中国教育蓝皮书(2023)》和教育部公开数据分析,2020-2024年间,全国约有120所高校对外语专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占开设外语专业高校总数的20%左右。

  近几年,包括“双一流”高校在内的不少高校的外语类本科专业纷纷“叫停”: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示拟撤销英语本科专业;河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都曾宣布当年停招部分外语类专业本科生。

  北京语言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更是宣布停止部分外语类专业2025年度硕士研究生招生,让停招的趋势蔓延至研究生培养阶段。

  除“撤销/停招”外,部分高校强调“外语+X”与跨学科培养,推动与数据、计算、区域国别、国际传播等的复合化建设。2024年,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联合推出“法语/日语/朝鲜语/西班牙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四个外语类双学士学位项目,推动“外语+”复合型顶尖人才培养。202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德语/俄语+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两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成功获批,志在培养兼具专业外语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总体来看,本轮高校外语类专业调整方式多样:撤销/停招、优化规模、推进“外语+”复合人才培养,并从边缘语种延伸到英语、日语等主流方向的结构性重塑。

转机:AI 砸了饭碗,还是开了新门?

  挑战背后是机遇。AI为外语教育与职业实践提供了新工具,国际交流与国家战略也为外语人才创造了新空间。随着技术变革、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与传统领域萎缩形成对比的是,互联网/IT、文化/传媒行业,以及国际传播、跨境电商、数字内容本地化等领域对具备复合能力的外语人才吸纳度提升。

  互联网/IT行业,2010年仅有5%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进入该领域;到2023年,这一比例上升至15%,增长了10个百分点。文化/传媒行业,也成为吸纳外语人才的重要领域。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加强,该领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就业占比从2010年的8%上升到2023年的12%。其他行业(跨境电商、数字内容本地化等),占比从2010年的7%上升到2023年的18%,增长了11个百分点。这些新变化表明,新赛道对“外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就业领域更加多元,边界正被打通。

  概括来看,以下四类代表性“外语+”复合型人才需求上升,且短期内难以被完全替代:

画像:谁更适合学外语专业?

  面对目前的形势,外语专业还能报吗?

  答案是:能。但需要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职业规划。理想的外语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特质:

  1.对语言有真爱,而非仅靠高考分数支撑

  语言学习是长跑,靠天赋更靠热情。若只因外语成绩好就选外语专业,很容易中途“熄火”。

  2.天生的“文化连接器”

  能敏锐感知文化差异,对国际事务充满好奇。毕竟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理解不同文明的桥梁。

  3.愿意跨界的“斜杠青年”

  如今,单一语言能力显然是不够用的,有其它领域兴趣,愿意成为“外语+X”复合型人才,除了语言之外,第二专业需形成可迁移的硬技能(如统计、编程、法务、传播策略等),方能在就业市场杀出重围。

  4.能跟AI组队的“数字居民”

  不抗拒技术变革,熟悉数据隐私、版权与AI使用规范,能主动用AI工具提升效率,甚至能够设计、编写、优化语言类AI工具等。

  5.有清晰的职业蓝图

  有比较清晰的职业发展方向,知道如何将语言能力转化为职业优势,而非盲目选择学一门语言。

报考策略:如何选校选专业

  首先,选择专业方向时,应综合考虑未来市场需求和个人兴趣。建议优先选择“外语+AI”、“外语+X”等交叉学科方向。如外语+计算机、外语+大数据、外语+国际关系、外语+数字媒体等复合型专业。

  其次,院校选择应根据学校的定位以及个人的发展需求来决定。

  对于头部院校(如北外、上外等专业外语院校及其他“双一流”高校),它们通常能提供更强的国际化课程和“外语+X”平台,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更为灵活。选校时,建议关注各校近年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和培养方案,特别是是否有涉及AI、计算机、大数据等跨学科的复合型课程培养体系。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可以优先选择具有明确行业出口的外语专业方向,如区域经济、跨境电商、国际传播等。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建议选择应用型外语专业,如商务英语、外语导游等,直接对接市场需求。这类院校注重职业技能培养,课程设置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就业方向明确。同时,注重“外语+应用场景”的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

发展:能力结构与职业规划

  面对AI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外语专业学生需要积极调整学习策略与能力结构,并明确职业规划,以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就业市场需求。

  构建“语言+专业+数字”复合能力结构

  外语专业学生可致力于构建“语言能力+专业技能+数字素养”三位一体的复合型能力结构。虽然语言能力依然是基础,但在AI时代,学生需要从传统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向更高阶的元语言能力(如语言分析能力、跨语言思维能力、语言创造力等)的培养。专业技能,如商务、法律、技术、传媒等,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而数字素养,包括数据分析、AI工具应用和数字内容创作等,则是AI时代的必备能力。

  三大职业方向,锁定潜力赛道

  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方向上,外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战略眼光。面对AI的冲击,应避开高度自动化的领域(如通用翻译、基础语言培训等),转而聚焦人机协作领域(如专业翻译、内容创作、跨文化咨询等),并积极探索新兴领域(如AI语言服务、国际数字营销、全球内容运营等)。同时,应关注国家战略(如“一带一路”、文化出海、数字贸易等)带来的就业机会,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以下是可以考虑的三大职业方向:

  职业方向一:“外语+AI”

  这大概是外语专业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未来的翻译人才应成为“人机协作”的专家,既懂语言,又懂技术。

  语言技术专家:掌握AI翻译工具的使用与优化,负责AI翻译质量控制,成为AI的指挥者。

  本地化项目经理:管理复杂的多语言项目,协调AI工具和人工译者,确保翻译质量与项目进度。

  语言数据工程师:负责语言数据的收集、清洗和标注,为AI模型训练提供高质量数据。

  职业方向二:“外语+商务”

  专注高端国际商务和跨文化管理,发展AI难以替代的深层沟通能力,重点突出合规、数据与品牌出海。

  跨文化数字营销专家:结合语言能力与数字营销,为企业国际化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企业顺利拓展海外市场。

  国际内容策划师:专注高端内容创作和文化传播,帮助跨国企业进行文化适配与品牌传播。

  国际商务顾问:为企业提供海外投资和国际合作的战略咨询,特别是在合规、数据保护和品牌出海方面提供专业指导。

  职业方向三:跨文化交流

  注重文化理解和深层沟通能力的培养,强调国际传播与内容生产的融合。

  文化传播专家: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工作。

  外交和国际组织工作者:在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中从事外交与国际合作工作,推动跨文化理解与合作。

  AI的确取代了部分“工具型译员”的工作,但它也为“语言战略家”开辟了新的舞台。外语专业并非“万能钥匙”,但“外语+”可以成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选校与择业时,务必持续跟踪官方最新公告与培养方案,并结合个人兴趣与长期能力增长进行决策。

  最后,外语不再是单纯的“传声筒”,而是掌握技术、链接文化并参与全球竞争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基础。专业选择就像战略布局,眼光长远才能稳步前行。如果你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语言学习有热情,并愿意用“语言+”提升自己,外语专业依然值得追求。

  本文版权为中国教育在线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阳阳

  制图:莎莎

  参考素材来源:教育部及各高校公布的相关数据、《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3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报告》、《中国教育蓝皮书(2023)》、《全球语言服务市场报告2023》、《全球数字营销人才需求报告2023》、媒体公开报道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8-15 16:51
v.jpg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8-15 12:12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7-30 15:03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7-24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