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大连理工大学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2025-10-24 16:41
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大工校园里,全校师生热切关注全会盛况,热议全会精神。大家一致表示,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锚定航向、接续奋斗,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实践中贡献大工力量,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巨轮”行稳致远。


10月24日上午,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校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 项昌乐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准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复杂变化,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的历史主动。大连理工大学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十五五”发展目标,科学谋划学校事业发展,系统构建“整体定战略、专项攻重点、学院强特色”的“1+4+X”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有组织的人才培养、有组织的科技创新、有组织的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着力锻造发展新优势,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大工力量。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翔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研究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大连理工大学将牢牢把握重要发展机遇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航掌舵下,以强烈的政治自觉、时代担当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毫不动摇落实一流大学建设“三步走”战略,推进学校全面综合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锻造独特优势,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做出更大贡献。

  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 韩轶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学习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务实做好全会精神学习教育、宣传宣讲等各项工作,认真落实全会提出的“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重点任务,为学校锻造新优势、再攀新高峰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人力资源处处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党委人才办公室主任 丛丰裕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描绘了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划人才工作,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引育用留”全链条工作体系,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学科领军人才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教务处处长 刘志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近期以来,学校通过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设新兴专业,建立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的未来技术学院,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构建数智教育教学新形态。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思政引领、学域培养、书院育人,主微兼修、智创领学”改革,在关键领域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培养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 赵美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战略方向,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围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核心目标,我们将全力推动学校科研范式战略性转变,实现学校科技创新整体效能的跃升。为此,我们将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若干创新高地,并着力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助力学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展现更大作为。

  盘锦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曲长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的蓝图为高等教育发展锚定航向,“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部署直击高校使命核心。盘锦校区将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着力推动将学习成效转化为促进工作的实际效能,将聚焦国际化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领域,以战略思维谋划校区“十五五”规划,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助力学校新优势锻造,引领一流国际化校区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化工学院党委书记 张文珍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学院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学院党委将紧密结合学校“十五五”规划,深化“一融双高”,锻造发展新优势,更加积极主动按照国家重大需求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与化工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将持续优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激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凝聚师生力量破解发展难题,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化工力量。

  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贾凌云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规划的关键节点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不仅为生物制造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战略指引,更是未来五年我国生物经济从“规模增长”向“质量跃升”转型的根本遵循。作为一名“生工人”,我深感生物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已然到来,重任在肩,更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抢占先机、锻造优势,为我校一流大学建设、东北全面振兴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亓昌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规划作出战略部署。机械学院党委将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紧扣“十五五”目标,推动政治建设铸魂、思想引领聚力,促进党建与学科协同发展;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机械学科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引导师生胸怀“国之大者”。我们将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务实的担当,奋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机械人才,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建设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于龙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发展锚定航向,意义深远。在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紧密围绕国家水安全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战略需求,服务区域发展与东北全面振兴,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方阵,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办学治院的生动实践,为学校卓越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院长 阎军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围绕“十五五”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六个坚持”,结合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相关学科建设要求,高质量开展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新域新质生产力领域相关科技问题的研究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十五五”时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船舶工程学院院长 张桂勇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国家未来发展擘画新蓝图、注入新动力。我们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责任与使命重大,必须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船海科技前沿,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更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人才,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将其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奋力谱写服务国家发展的新篇章。

  医学部部长 曲鹏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为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校坚持以新医科为引领,突出医工交叉特色,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创新体系与科研平台。身为医学部部长,我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如磐。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拓展校地合作,深化医工交叉,全面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为守护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杨中楷教授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将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紧扣“十五五”发展目标,积极应对发展任务,不断提升教师干部能力,坚持深化改革,抓住数智转型的机遇,开辟学科跨越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将凝聚全院师生力量,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学校一流大学布局“精品文科”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国家和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和贡献者、数字时代“数智赋能社会科学”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刘志礼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全面总结“十四五”时期成就,正确判断“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形势的基础上,部署了一系列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战略任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渠道。学院将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系统总结发展成效,持续锻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学谋划和推动全国重点马院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阶段。

  人文学院院长 孙玉涛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部署深刻阐明了科技与人文协同共进的重要性。人文学院将紧扣全会精神,把精品文科建设、数字化转型、人文素质教育等重点任务作为核心抓手。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学院将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具体行动,深化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互促,为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服务国家文化建设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人文力量。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 胡方圆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身为高校教师,我既是科技工作者,又是教育工作者,更是人才培育者。身处教育科技第一线,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紧扣国家“十五五”规划,全身心投入学校和学院发展,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勇于创新、锐意进取,为国家新能源领域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辽宁省政协委员、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院长、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 江贺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战略部署,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凸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力,也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方向。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将把会议精神融入育人实践,深化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勇攀科技高峰;以高水平科研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助力国家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在百年变局中,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担当,为民族复兴伟业筑牢人才根基。

  大连市政协委员、民革大连市委会副主委、经济管理学院 鲁渤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议题,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擘画新蓝图。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新形势,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坚实基础未变。港口作为高水平开放的战略枢纽和供应链韧性基石,其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十五五”目标的实现。身为高校港口物流研究者,我深切感受到行业智能升级、绿色转型的澎湃动能。未来,我将聚焦智能物流、港航数字孪生、低碳技术等前沿领域,深化产教融合育人攻关,为构建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港口物流体系提供科技与人才支撑,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光电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 黄火林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高校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奋进方向。未来,我们将持续围绕国产高端仪器产业对先进半导体技术的迫切需求,持续深耕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高能效、高电子迁移率的氮化镓开关器件与高精度传感器芯片关键技术,致力于推动先进芯片与高端仪器的自主可控,以更多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环境学院 乔显亮副教授

  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我深刻认识到科技人才培养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要深度融入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将最新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形成良性循环。我们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做好长期规划和战略谋划,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电气工程学院 晁璞璞副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一名电气学院的基层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我深感使命光荣、责任在肩,我将自觉把个人奋斗目标融入推动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教学中积极推动课程改革创新,在科研中紧盯“双碳”目标与国家重大需求,为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求实书院副院长、2025级本科生辅导员 祝晓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作为高校思政教育战线的工作者,我们要把立德树人的初心深植于心、外化于行,持续锤炼理论素养、提升业务能力,在做好思政引领核心工作的同时,积极创新育人路径,精准对接时代需求与学生特点,用心用情成为学生信赖和依赖的贴心人,为中国式现代化输送更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 田高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要完善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和制造业核心支撑。作为机械工程领域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创新是强国之基、实干是立身之本。面向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前沿,我将继续以脚踏实地的科研实践回应时代召唤,以技术突破和创新成果助力制造强国建设,在新征程上以青春之力书写属于科研青年的奋进篇章。

  化工学院本科生 李鼎贤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召开让我深感振奋,作为大工学子,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方面的规划,与我们的未来息息相关。我们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创新能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生逢盛世,我也期待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国家共同成长,见证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大连理工大学 2025-10-14 10:55
大连理工大学 2025-10-04 20:13
大连理工大学 2025-09-11 09:30
大连理工大学 2025-09-01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