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10月24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举行,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主持并讲话,全体在校党委常委郑水泉、何力、王易、冯仕政、青格勒图、王小虎、宋东霞参加学习。
张东刚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这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的历史主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生机与光明前景,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张东刚强调,要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一是“学以铸魂”,掀起全校师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各级党委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意识、扛起政治责任,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采取“五学联动”机制,组织全校党员干部师生开展多层次、全覆盖学习活动,交流心得体会、深化理解认识、凝聚共识力量。
二是“研以致用”,发挥学科优势深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宣传普及。
坚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和学术任务,组织专家学者聚焦全会提出的重要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开展研究阐释,用好高端学术平台,全面阐释、广泛宣传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三是“谋以定向”,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统筹谋划世界一流大学设计蓝图。
学校已启动《“十五五”规划暨面向2037建校百年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对标对表全会精神,以战略思维观大势、谋篇章、抓细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始终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不断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全局性、科学性、系统性。
四是“行以见效”,引导师生在乘势而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建功立业。
教育引导师生将全会精神转化为学习研究的动力、社会实践的方向,激发师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高校先锋力量。
全体参会人员观看“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
国家“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作专家解读,围绕“六个坚持”原则、七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项任务等关键词阐释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在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干部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全校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张东刚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征程万里阔,蓝图再铺展。全会公报明确指出,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学以铸魂”,紧紧聚焦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深化理解认识、凝聚共识力量;坚持“研以致用”,发挥“独树一帜”学科优势,持续深化全会精神的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坚持“谋以定向”,锚定《建议》谋划部署,细化学校“十五五”时期发展蓝图,走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坚持“行以见效”,教育引导师生在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建功立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高校先锋力量!
林尚立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定方向、明目标、绘路径,必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进行专章部署。中国人民大学作为“我国人文社科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面向未来前瞻性谋划学科方向和学科布局,高标准制定学校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纲要,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人才自主培养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完善拔尖人才、创新人才、战略性人才培养体系,着力造就心怀“国之大者”、勇于开拓创新、引领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以更加昂扬的历史主动精神践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校担当。
罗煜
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副部长
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科学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与行动路径。展望“十五五”时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取得决定性进展。伴随着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我们更应坚定理论自信,在中国为全球物质文明进步作出更加显著贡献的同时,思想、文化与学术领域也应实现同等重要的跨越。这既是时代赋予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宝贵机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自觉肩负使命,系统总结中国发展成就背后的实践智慧与理论逻辑,深化学理阐释,不盲从西方,不囿于成见,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始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人民群众需要,致力于开展真正有用、有效、有影响的研究。
刘大海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具有时代意义。这一表述将海洋开发、利用与保护三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提出,标志着我国海洋治理理念从资源驱动向系统治理、从近岸开发向深蓝拓展、从经济增长向生态文明的深刻变化。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海洋科学与国家战略研究的学者,我始终认为国力是海洋开发利用保护的关键基础,这一提法反映了中国在海洋领域综合国力、科技实力与以深海治理规则为代表的国际话语权的同步提升,指引了“十五五”时期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方向。
苏立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十五五”规划,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名高校经济学专业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必须紧扣国家发展脉搏。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阐释好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更要讲清“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制度优势。我将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融入教学科研,引导学生投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自立自强等关键领域,为“十五五”规划落实培养懂经济、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吴秋翔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更具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统一设计。“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阶段,也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转型、支撑2035年教育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窗口期。这也意味着到2030年,我国高等教育各项发展目标要在《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为全面建成教育强国做好准备。作为高校教师,我将深刻认识全会对于国家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意义,牢记育人使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增强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尹永跃
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
2024级博士研究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目标,系统规划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特别是全会公报指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前行方向。作为新时代理工学科的研究生,我倍感重任在肩。今后,我将不断校准科研初心,坚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既追求急难愁盼的民生热点,又深耕“冷板凳”的关键领域,努力在关键技术上寻求“新”突破,在工程工艺上实现“质”提升,真正把新质科学研究做到“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毕欣颖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在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我深刻体会到国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系统谋划与长远布局。作为新闻学院的一名研究生,这样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也让我思考新闻传播在国家发展中的角色。新闻不仅是记录者,更是连接民意与政策、传递信任与理解的重要桥梁。我希望通过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新时代传播方式的创新,让公共表达更具温度与理性。我也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以专业之力,讲述真实而生动的中国故事,与时代同频共振。
崔逢源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23级本科生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让我联想到历史研究中数字化、信息化等前沿方法的运用。人文社科与科技创新的交叉融合,本身就是催生“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体现。作为历史学专业学生,我们既要传承好、研究好历史,也要善于运用新的技术和方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展望“十五五”,我将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扎实学好专业知识,厚植家国情怀,努力从浩瀚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添砖加瓦,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力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