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5期
“树立平安理念,助力梦想实现”,为了使留学人员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安全风险,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整理近期留学安全案例,定期发布中国留学生安全提醒。请留学人员多多关注!
本期目录
1. 致2025年新学季来澳留学生的反诈提醒(驻澳大利亚使领馆)
2. 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案例(驻法国大使馆)
3. 提醒中国公民防范冒充使领馆官员骗局(驻新加坡大使馆)
4. 防诈盾牌,父母紧握!—致领区中国海外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驻墨尔本总领馆)
5. 关于防范电信诈骗的再次提示 (驻英国大使馆)
6. 提醒领区中国留学生警惕冒充“执法人员”类电信诈骗 (驻布里斯班总领馆)
安全提醒:致2025年新学季来澳留学生的反诈提醒
近期,澳大利亚各地高校将陆续开学,广大中国籍留学人员将返校或报到。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领馆在此提醒大家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确保在澳留学之旅平安顺遂!
一、在澳常见诈骗十二种类型:
1.冒充使领馆名义诈骗:犯罪分子假借中国驻澳使领馆名义,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受害人“有重要文件需领取”或“涉嫌刑事案件”,要求留学生提供个人信息或支付费用。
2.假冒国内公检法机构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伪造的电话号码、视频通话甚至虚假的“逮捕令”,声称被联系学生涉及洗钱或非法活动,威胁其缴纳“保证金”或“罚款”。
3.快递信息类诈骗:谎称当事留学生有来自中国的“违法包裹”,引导其与“警方”联系并实施诈骗。
4.高薪兼职骗局类诈骗:以“高薪兼职”为诱饵,要求留学生支付“押金”或填写个人隐私信息,实施后续诈骗。
5.网络投资理财类诈骗:犯罪分子打着有内幕消息、掌握漏洞、回报丰厚的幌子,诱导留学生在特定虚假网站、App小额投资获利,随后诱惑当事人不断加大投入。
6.刷单返利类诈骗:犯罪分子以“充值越多、返利越多”为诱饵,诱骗留学生做任务,再以“连单”“卡单”等借口诓骗当事人不断转账。
7.购物服务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网购平台或其他网站发布低价打折、海外代购、零元购物等虚假广告,诱骗留学生私下转账,再以缴纳关税、定金、交易税、手续费等为由,继续坑骗当事学生转账汇款。
8.冒充电商物流客服类诈骗:犯罪分子冒充电商平台或物流快递客服,谎称留学生的网购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快递丢失需要理赔,哄骗当事人提供银行卡和手机验证码等信息,进而盗刷银行卡。
9.征信类诈骗:犯罪分子冒充银行、金融机构客服人员,谎称留学生之前开通过某些服务存在不良记录,需要注销相关服务、账号或消除相关记录,否则会严重影响个人征信,进而欺骗当事人转账汇款。
10.贷款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网站、电话、短信、社交平台等渠道发布“低息贷款”“快速到账”等信息,诱骗留学生下载虚假贷款App或登录虚假网站,再以收取“手续费”“保证金”“代办费”等为由,诈骗当事人转账汇款。
11.色情陷阱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色情小卡片”或网络平台发布虚假色情服务信息,诱骗当事人点击链接或下载App,进而实施欺诈。
12.中奖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短信、邮件或社交平台通知留学生中奖,但需先缴纳“手续费”“保证金”或“税费”等才能领取奖金。
二、面对这些诈骗手段,同学们不必恐慌,但务必保持高度警惕,掌握以下防范技巧:
警惕来历不明的电话和邮件: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领馆不会通过电话或邮件通知任何中国公民涉及“案件”或要求转账。中、澳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处理案件,更不会索要银行账户信息或要求转账。如接到可疑电话或邮件,请务必主动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情况,不要盲目轻信任何人提供的“证据”。
保护个人信息:切勿随意泄露护照号码、银行账户、地址或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同时,谨慎对待未知链接和二维码,避免随意点击或扫描。
拒绝转账支付要求:如外人要求留学生通过银行转账、购买礼品卡或虚拟货币支付,切勿听从。此外,切勿随意将手机与银行卡进行贴靠,谨慎通过手机NFC功能进行陌生支付操作。
关注官方信息:请定期浏览中国驻澳使领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的安全提醒和防范建议。同时,下载并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预警功能,有效识别和拦截诈骗电话和短信。
多与可信赖人商议:刚来澳大利亚求学的留学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文化差异,极易成为诈骗目标。如遇到可疑情况,务必冷静应对,多与家人、亲友或使领馆工作人员商议。
三、如遇诈骗不要惊慌,请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报警:请拨打澳大利亚报警和紧急求助电话000(非紧急案件拨打131 444),向当地警方报案,并保留相关报警记录。
2、联系开户银行止付:如已转账,及时联系有关银行申请冻结账户或止付。
3、向澳大利亚反诈骗机构报告:可通过“澳大利亚网络诈骗报告平台”(Scamwatch)举报相关信息(网址:www.scamwatch.gov.au)。也可通过澳大利亚网络犯罪在线举报网ACSC( Australia Cyber Security Center)(网址:www.cyber.gov.au);或澳公民身份和网络支持服务平台IDCARE (National Identity and Cyber Support Service)(网址:www.idcare.org)进行报案。
4、如需帮助,可联系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领馆: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61-2-6228-3948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61-2-9550-5519
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61-3-9824-8810
中国驻珀斯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61-8-9221-3729
中国驻布里斯班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61-7-3012-8090
中国驻阿德莱德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61-8-8268-8806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24小时):+86-10-12308 或 +86-10-65612308
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领馆将始终与大家携手同行,为留学生们的平安留学保驾护航。祝各位同学在澳留学之旅平安顺遂、前程无限!
安全提醒: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案例
为进一步增强在法中国公民的识骗防骗意识,近日我馆梳理了部分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案例,提供给大家引以为戒。具体如下:
一、冒充驻外使领馆和公检法机关实施的诈骗李先生接到自称“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工作人员”电话,要求其尽快到使馆领取一份文件,文件显示李先生涉嫌一起重大走私案件。在李先生表示自己没时间后,“工作人员”将电话转接至国内某公安局“向警官”。“向警官”向其出示了伪造的“警察证”和“通缉令”,要求李先生定期通过社交软件进行“视频汇报”,将银行存款转账至指定的所谓“安全账号”并交纳“保证金”。李先生在慌乱中信以为真,“向警官”在收到汇款后便销声匿迹。
二、冒充微信和银行客服实施的诈骗王女士接到“微信安全中心”工作人员来电,表示其微信钱包收付款出现异常,需将电话转接至“银行客服”解决。“银行客服”表示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王的微信钱包出现安全风险,要求提供银行卡卡号、密码和短信验证码进行“安全加固”,导致王的卡内资金被不法分子转走。
三、冒充快递公司实施的诈骗孙先生收到一封来自某快递公司邮件称,法国海关截获一个收件人为孙先生的包裹,里面发现假币等违禁品,要求其缴纳大额罚金,否则将吊销孙的法国居留卡并实施遣返。尽管孙先生没有轻信,但其打开了邮件中含有木马病毒的附件,导致电脑被不法分子控制,个人信息被窃取。
四、“仙人跳”类型诈骗刘女士通过某交友平台结识了一名“网友”,两人聊得很投机,约定在某酒店见面。在到达酒店后,该“网友”诱导刘女士拍摄部分裸露照片并与其发生性关系。随后,该“网友”向刘女士索要“封口费”,否则将把这些照片公之于众。刘女士犹豫再三最终选择报警。
五、“杀猪盘”类型诈骗杨同学在某社交媒体上结识了同在法国留学的张同学,并与其发展成为“恋人”关系。有一天,张同学告诉杨同学自己在外省出差期间遭遇车祸,希杨同学为其垫付5000欧元手术费。在查询网上有关诈骗案例并与家人沟通后,杨同学最终未转账。
六、以换汇名义实施的诈骗杜同学在某留学生微信群中看到一则“留学生急换欧元支付学费”的消息,便与当事人取得联系约定线下交易。在谈妥汇率后,杜同学将2000欧元现金交给对方,对方也通过微信转来了“转账凭证”截图,并表示因为周末关系钱款到帐需迟滞数日。但一周后,杜同学仍未收到汇款,联系银行后才得知对方提供的是虚假转账凭证,而对方早已将杜同学“拉黑”。
七、以刷单返利名义实施的诈骗周先生在某APP上刷到一个“招募网络开店合伙人”的短视频,对方表示只要注册网店,垫款“做任务”(点赞、领红包、关注公众号等)成功后即可获取丰厚提成。在“合伙人”的演示下,周先生很快做成了几单“生意”,“合伙人”也按约定支付了佣金。周先生觉得有利可图,便在“合伙人”诱导下继续充值,但此后在周先生要求提取佣金时,对方以“任务未完成”“操作异常”“账户冻结”等为由一再拖延,最终导致周先生血本无归。
如您遭遇类似电信网络诈骗,请勿紧张、勿轻信、勿转账,及时与亲朋好友沟通或上网查询类似诈骗案例,也可拨打中国驻法国使领馆或中国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核实。如您不幸上当受骗,应及时向法国警方和国内公安机关报案,并向法国反诈骗热线(在法国境内拨打0805805817)或国内报案地反诈骗中心(拨打当地110或96110转反诈骗中心)寻求协助。
安全新闻:提醒中国公民防范冒充使领馆官员骗局
近期,我馆接到数起遭遇涉嫌假冒使领馆官员诈骗的中国公民咨询来电。据了解,在接听所谓“12308领保热线”来电后,对方以使馆工作人员或领事官员名义告知接电人所用证件存在问题,要求接电人配合使馆工作,补交个人材料。经核实,接电人均不存在证件问题,上述说法为诈骗分子“设套”话术,后续可能以假公安名义要求受骗者支付担保金,造成大额财产损失。
我馆提醒在新加坡中国公民提高防范电诈意识,牢记“三不一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漏,转账汇款多核实。如遇到可疑来电,请及时拨打我馆领保热线电话+65 64750165进行核实,切勿轻易提供个人证件号码、银行账户、家庭住址、验证码等信息。
安全提醒:防诈盾牌,父母紧握!——致领区中国海外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尊敬的领区维多利亚州、塔斯马尼亚州所有中国留学生家长:
您好!
又一个开学季来临。您的孩子远渡重洋,赴澳求学,既是家庭的骄傲,也是祖国的希望。驻墨尔本总领馆与您一样时刻关心孩子的成长,惦念孩子的安康。在此,我们诚挚地提醒您:对孩子多一份叮嘱,少一分风险;多一道屏障,少一份损失。
近年来,针对海外中国留学生的电信诈骗案件频发高发,给一些留学生个人和家庭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精神伤害,甚至轻生离世,诸多悲剧不断发生。近期,我馆接到多名中国留学生被骗求助,受骗金额高达数十乃至数百万元。一些不法分子常利用孩子身处异乡的人生地不熟、信息不对称等弱点,设置重重陷阱,一步一步引诱孩子们上当受骗。如:冒充国内外政府官员,包括使领馆、公检法、移民局人员,以“涉嫌案件犯罪”“身份证件有误”“签证异常”为由威胁缴纳“保释金”“保证金”;虚构绑架或事故,利用亲情恐慌索要赎金;假冒学校、租房中介、电信公司或银行,以学费、租金、话费、手续费等名目骗取钱财;通过小红书、亿忆网、WhatsApp等社交媒体账号,以热门演唱会、低价换汇、快递、色情引诱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方式诱饵行骗年轻的学子们。
电诈分子各种骗术详见:
《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领馆致2025年新学季来澳留学生的反诈提醒》
为保障孩子身心健康和家庭财务安全,请各位家长、特别是首次出国留学的学生家长高度重视以下几点:
一、“钱袋”要捂紧:家长在给孩子提供日常留学生活费及学费时,务必要注意按实际需求汇款,警惕孩子突然张口“讨要”巨额资金,建议在孩子海外留学银行账户里只存放适当余额供其周转、花费。如确有计划外大额资金需求,家人务必要与孩子通过视频或电话确认清楚,并通过多种渠道加以核实,为孩子把牢由其支付款项的最后一道关,切勿因“面子”或“恐惧”而匆匆落入骗局。若发现孩子提及“转账”“安全威胁”等异常话题,请家长立即通过留学学校或总领馆核实真相,家长千万不要在国内未加核实地盲目汇款。家长亦可联系我馆咨询,我馆领保求助电话:+61-3-98248810。
二、联系要畅通:亲情是最好的“防诈盾牌”。家长平时要多鼓励孩子主动与家人分享生活境况,鼓励孩子既要报喜、更要报忧。每周一两个视频通话,一两句里短家常,既能抚慰思念,也能敏锐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万一孩子已经受骗上当,家长一定要及时止损,长情陪伴,做好心理安抚。情况严重的,建议家长前来伴读,或将其接回国内,避免孩子无法走出心理阴影,发生意外。
赴澳留学后,一旦生活学习安排妥当,提醒孩子一定及时向家长告知以下信息:护照信息、学校名称、学号、就读专业、在澳手机号、电子邮箱、居住地址及在澳房东、好友或紧急联系人的电话;同时也要将国内亲属的紧急联系方式告知学校、老师、好友等,以备不时之需。
留学期间,如孩子要长时间外出,请家长提醒孩子务必提前将个人行程、紧急联络方式、同行人信息告知家人,避免因“失联”给家人造成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遇紧急情况时要及时联系学校或报警求助。
三、安全无小事:建议家长及孩子经常关注驻墨尔本总领馆公众号或官方网站发布的反诈信息,了解防诈知识,提升自身判断和应对能力。更多信息也请关注查阅由国家反诈中心、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共同发布的“海外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手册,下载“教育部平安留学APP”,及时了解最新平安留学信息。敬请各位家长阅后广泛转发并第一时间告诉孩子,扣紧“防诈反诈”第一颗纽扣。
在此,也请家长与您的孩子共同分享:
※在澳留学反诈安全必读小贴士※
请牢记“三不原则”:
一是不轻信:对陌生来电(尤其设置自动语言可选中、英文的电话)、可疑链接保持警惕,官方机构不会电话、微信或通过社交媒体账户办案、不会索要银行账户等个人隐私信息。
二是不透露:绝不轻易向他人泄露护照号、身份证、银行卡账户密码、手机验证码、微信账号等个人信息。
三是不转账:凡涉及金钱往来,务必通过多种有效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多问一句话、多核实一个信息就可能多破一个局。
请坚决做到三个“一律”:
接到电话录音通知您有重要文件、包裹需要领取,或者有涉及国内案件的一律挂断!
在不确定对方的情况下,索要您银行账户信息或要求转账的一律挂断!
在不确定对方的情况下,凡在电话里索要您个人信息的一律挂断!
让我们共同携手为您的孩子筑起一道爱的防线,让孩子的求学之路远离阴霾,阳光成长,熠熠生辉!
安全提醒:关于防范电信诈骗的再次提示
近期,中国驻英国使馆接到多起中国公民遭遇电信诈骗的案件,涉及行骗人冒充国内“公检法”机关、中国驻英国使馆、英国移民局等,诈骗手段不断升级翻新,值得警惕。中国驻英国使馆根据近期案例梳理了此类电信诈骗常见套路,供广大在英中国同胞对照参阅、加强防范。
套路一:冒充“公检法”机关
诈骗分子常用改号软件伪装成公安机关、检察院或法院的来电,以“涉嫌洗钱”“非法出入境”或“涉及重大案件”为由,声称受害人已被通缉或名下资产将被冻结,并发送伪造的“逮捕令”“协查通知”等文件增强可信度。随后,以“案件保密”为由,要求受害人独自前往封闭环境,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同时以“配合调查”为名,诱导受害人下载远程控制软件或登录钓鱼网站,窃取银行卡、验证码等关键信息,甚至要求受害人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资金审查”,或诱骗其在网贷平台借款后转账。
【使馆提醒】
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视频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或索要密码。如遇此类情况切莫恐慌,应立即挂断电话,并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核实。
套路二:冒充驻外使领馆
该类案件的诈骗分子通常利用受害人对使领馆的信任和不熟悉海外事务的特点实施欺诈。一般使用技术手段伪造使领馆官方电话号码,通过自动语音电话或人工通话联系受害人,以“护照过期”“涉及跨国犯罪案件”或“有重要文件未领取”等为由,要求受害人提供护照号、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协助调查”,之后将电话转接至“国内公安机关”,继续诱导其向所谓“安全账户”缴纳“保证金”或“罚款”,并威胁当事人如不配合将面临严重后果。
【使馆提醒】
使馆不会通过电话索要个人信息或要求转账,更不会将电话转接至国内单位。中国驻英国使馆官网公布的领事保护、证件咨询等电话号码不具备外拨功能,如接到显示为上述号码的可疑来电,请立即挂断并直接联系使馆官网公布的号码进行核实。
套路三:冒充当地有关机构
诈骗分子常通过假冒英国内政部(Home Office)或英国签证与移民局(UKVI)工作人员实施诈骗,利用电话联系受害人,称其“签证存在严重问题”、“材料不合法”或“面临立即驱逐出境的风险”,语气强硬紧迫,试图制造恐慌。为增强欺骗性,他们还可能提供虚假的“案件编号”甚至伪造的回拨电话号码。在取得受害人信任后,骗子会以“紧急解决签证问题”为由,要求立即通过购买礼品卡或虚拟货币等非正规渠道付款,并威胁若不照办将“取消签证”或“立即遣返”。
【使馆提醒】
根据英国内政部官网信息,英国移民部门不会通过电子邮件、签证申请中心或个人银行账户要求付款。所有相关费用均应在 GOV.UK 官方网站及其商业合作伙伴网站上在线支付。
详情请参阅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frauds-tricks-and-scams/fraud-tricks-and-scams?utm_source=chatgpt.com
在英国报警可拨打999(非紧急情况报警拨打101)或登录网站https://www.actionfraud.police.uk/;在中国报警或联系中国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可拨打110报警电话。
安全提醒:提醒领区中国留学生警惕冒充“执法人员”类电信诈骗
近日,据当地媒体报道,越来越多冒充中国执法人员的骗子将目标锁定在澳中国留学生,威胁称其卷入“严重案件”并对其进行24小时监控,短短5个月内就骗取超过500万澳元。骗子自称是中国执法人员,要求学生提供个人信息或资金。常用诈骗手段包括指控学生犯有刑事罪名,例如接收假护照或信用卡,告知受害者的身份被用于金融犯罪,或声称澳当局正计划以违反签证条件为由逮捕并驱逐他们。这些骗局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澳执法部门,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管理的国家反诈骗中心警告说,这类骗局的威胁性正在增强,近期越来越多案件显示受害者遭到骗子24小时监控,一旦听信骗子话术,他们会不断加大威胁力度,营造紧张气氛,迫使受害者无暇理性评估自身决策。
我馆再次提醒领区中国留学生务必高度警惕警惕冒充“中国执法人员”类电信诈骗,国内外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处理案件,更不会索要银行账户信息或要求转账,不要轻信任何通过虚拟、非接触方式索取个人信息和钱财的要求。如怀疑对方身份,切勿盲目相信对方提供的“证据”或与其直接转接的国内“执法人员”继续联系,请务必挂断电话后,再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情况。
澳大利亚报警和紧急求助电话:000(非紧急案件拨打131 444)
中国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8610 -12308或+8610-65612308
中国驻布里斯班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应急电话:+61-7-3012 8090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