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完善政策保障、对接产业需求、加强标准建设、强化校企协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完善政策保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印发《推进上海职业学校优化专业布局结构的指导意见》《推动上海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等文件,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完善中高本硕贯通培养体系等举措,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级,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市区结合”管理体制,优化高中阶段学校布局,科学规划新型高职五年一贯制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持续加强高质量高中阶段资源供给;稳步推进新型高职建设,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赋能。提升社会服务功能,面向企业员工、产业工人、退役军人等开展每年20万人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100万人次的社会培训;面向普通中小学积极开展劳技教育,每年以职业体验日形式开展100万人次的职业启蒙教育;面向社区老年群体,与社区学校等教育体系联动,开设老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护理、音乐、书画等课程,助力服务养老等民生行业高质量发展。
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提高专业与招生规模的适配度。印发《强化人才精准供给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明确受控专业、鼓励新增专业、调整停招专业,突出以需定供,主动对接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治理等需求趋势,动态调整学校招生结构与规模。提升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新增一批产教融合型专业,淘汰一批供大于求、去向落实率低的专业,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建设、重构传统课程教材体系等举措,持续升级专业结构;组织编写中高职贯通专业教学标准、实习实训标准、教师企业实践标准,不断完善标准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更加紧密对接上海现代产业体系需求,高职院校有28%服务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53%服务电子信息产业等六大产业集群。增强专业对职教出海的支撑度。主动服务上海行业企业走出去,依托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机电一体化、数字印刷技术等专业,以“毕昇工坊”为代表设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及非洲国家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年培训近5000人次。
加强标准建设,强化内涵质量建设。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按专业对现有课程开展分析梳理,每个专业确定6—8门核心课程,开发优质线上课程,建设152门市级在线开放课程,其中14门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印发《上海市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实施细则》,组织编写和遴选100余册上海市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其中15册作为对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的世赛转化教材。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印发《推进上海市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的指导意见》,健全“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教师企业实践标准,鼓励高水平地方高校设立“上海市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培养专业优势突出、产教融合深入、教学素养扎实的“双师型”教师,引进知名企业及事业单位的50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技术传承创新和技术研发攻关。提升实训中心能级。印发《推进上海职业院校实训中心能级提升的指导意见》,通过优化布局、拓展功能、更新设备等举措,改善职业院校实训中心办学条件,着力提升实训中心服务教学和产业的能级;推动学校引进行业技术标准,校企联动开发30个实训标准与80门实训课程,加快实训中心数字化转型改造,建设1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开发近百套数字化实训教程,充实教育资源。
强化校企协同,突出为产育人导向。推进联合体和共同体建设。指导5个国家级经开区和9个上海市经开区牵头成立1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试点开展产教联合体公司实体化运作,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联合体内企业每月提供实习实训岗位近2000个;组织高校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成立15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体牵头院校采用企业委托、订单或学徒制等方式,年度培养学生6500余人。推进开放型实践中心建设。立项建设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15个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上海市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有组织地面向职业学校学生、普通高校学生和未就业毕业生开展实习实训,切实发挥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功能,提升产业工人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服务区域重点产业体系,遴选20个二级学院建设市级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创新政行企校共建共管共享机制,着力培养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全市开展7批“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开启1—2年“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企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