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李芷逸)"请各位老师在线提交家庭住址哦~"日前,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工作群弹出这条消息。
啥情况?教师也要被家访?没错。就是这则通知,引发了老师们集体“穿越感”:"第一次以'被访者'身份报地址""突然想起读书时躲在窗帘后看老师上门的日子"……
这份"穿越感"源于上城区教育局《干部教师关心关爱家访工作方案》的部署——要求建立"校级干部走访教师"机制。而钱外则将传统家访的"教育指导"模式,转化为"教师关怀"的暖心行动。当校级领导带着《"你的感受,我们在乎"校长暖心家访工作手册》叩响教师家门时,携带的不是"学生成绩单",而是一本精心挑选的教育书籍,记录的不是"家庭问题",而是在家访后记录卡里写上老师们的新学期畅想。
云端晨读里的心理舒缓
推开单舒怡老师家门时,客厅的晨光里正飘着琅琅书声:电脑屏幕上,播放着新初三学生们暑期每日英语晨读的视频;屏幕旁,她的大女儿抱着课本模仿哥哥姐姐的语调,小女儿则攥着拼音卡片坐在妈妈脚边。“这是我们的‘云端早读’时间,孩子们暑假也没松劲。”单舒怡笑着解释。
作为连续带过多届毕业班的“90后接班能手”,单老师深知新初三学生和家长都面临升学焦虑。这个暑假,为平衡“初三班主任”与“二孩妈妈”双重身份,她把自家客厅改造成“云端教室”:每天早晨8点,盯着屏幕里学生的早读状态,教女儿们认拼音。借“亲子伴读”,她理解家长焦虑,每日反馈里,家长感慨“有老师每日贴心相伴,我们放心”。
家访时,钱外的书记、校长赵骎聊起初三心理减负的话题。暑期家访,敏锐的单老师早已关注到家长们可能因2025年高校“创新高”录取分数线而产生焦虑,因此给出了三个小妙招:
一是调整认知,帮助家长理性看待升学,自己以身作则,避免将焦虑传导给学生,借“云端晨读”传递积极状态;二是规划升学,要为学生一对一规划升学路径、私人定制学习方案;三是积极沟通,寻求外部支持,做好后勤工作。
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为了给学生心理减负,她还计划组织周末亲子活动、班会课户外游戏、放松活动等,在互动里缓解压力,让学生轻装上阵。
生活课堂里的育人密码
蔡明子老师家的书架上有个特别的分区:上层是给和教学相关的专业书籍的,下层是给两个孩子的绘本。
蔡老师有多重身份,是二胎妈妈,也是年级组长,更是班主任。她将生活的烟火气与教育的专业性编织成一张温暖而坚韧的网,让“身兼多职”的忙碌,成了滋养教育的养分。
学生要读的名著,蔡老师会带着自己孩子一起读,是育儿也是备课,同时还额外收获了孩童视角,让名著教学更灵动有趣。二胎以后,一拖二的生活体验让她更容易站在妈妈的视角理解学生家长,也有更多亲子互动的经验可以和家长交流。
赵校长送给蔡老师的家访礼物是一本精心挑选的《首要教学原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蔡老师也捧出了一本旧书。“您还记得这本《从技术走向智慧》吗?这是您在丁兰实验中学时写的!我一直珍藏着,好多理念都给了我启发,想着要是哪天能请您签名就好了。”她笑着说,“在学校里总觉得别扭,没想到今天终于能圆这个梦啦!”
几位校领导看着有些泛黄的封面,惊喜又感慨。蔡老师则捧着书笑着说:“我就觉着,教育不该是硬邦邦的知识灌输,得像家里熬粥,把生活的料都加进去,慢慢熬出香气。这些和孩子、和学生的日常,就是最好的‘熬粥秘方’!”
"原来我们也是被牵挂的人"。随着家访全覆盖的推进,暖意也渐渐铺开。在单老师家,王璐副校长蹲在地上陪她女儿搭积木,展露出校领导的温柔一面。
"当教师在家庭场景中被看见时,教育的温度就有了双向流动。"赵骎说道。如今,这趟从"三尺讲台"到"万家灯火"的家访之旅,正让教师们重新理解教育的本质。
这场走进老师家里的暖心行动,正在改写"家访"的传统定义:它不再是单向的情况了解,而是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心灵共振,让"教师"这个身份,在被看见、被温暖中焕发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