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波财经学院师生保护著名科学家周尧先生学术笔记
2025-09-18 15:36:00
宁波财经学院

  (通讯员:喻清阳)9月17日,受宁波周尧昆虫博物馆委托,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曹明老师带领文物保护团队,成功完成了对著名昆虫学家周尧先生2000余页手写笔记的抢救性保护和修复工作。据悉,这批馆藏的学术资料由周尧之子周一阳先生捐赠,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档案价值。这项耗时四个多月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让珍贵的学术遗产重焕生机,更成为该校师生传承伟大科学家精神的生动实践。

  刚接到这批笔记时,2000多页纸张,分别存在脆化、破损、水渍等问题。师生们没急着动手,而是按文物修复科学规程,花了两周时间做“前期病害调研”:他们把笔记按“病害内容类型”分成几大类,并用表格标注出每一页需要用的保护加固剂浓度、修补时的温度湿度要求等。“多亏了这份细致的方案,后续修复才没走冤枉路。”参与修复的学生陈优涵说。

  在四个月的保护修复历程中,曹老师带领的四名学生实现了显著的成长与蜕变。他们不仅在修复技艺上日益精湛,更在专业细节上追求极致,从周尧先生的学术笔记中深切领悟到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学生们逐渐熟练掌握各种保护技巧,能够从容应对各类难题。同时,他们对笔记中的专业表述展现出强烈的探究精神。有一次,为了确保拼接残片字句的准确性,学生们不辞辛劳,翻阅了三十余种不同版本的昆虫学杂志和图书,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疏漏,力求保护修复成果达到最高的严谨标准。

  保护过程中,师生团队始终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可逆修复”的文物保护修复科学原则。团队成员陈睿同学回忆道:“在修复一份重要图谱时,我们花费整整三天时间,反复考证其中一个细节。这种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正是从周尧先生的笔记中汲取的宝贵精神。周尧先生的笔记堪称严谨治学的典范,即使是大篇幅的文献引用摘抄,字迹依然工整清晰;绘制的昆虫触角,节数标注精确无误,细致程度令人惊叹。这段实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严谨治学’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的专注与坚持。”

  翻开这些笔记,仿佛能触摸到周尧先生治学的热忱与执着。2000余页的笔记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编撰昆虫分类学专著的稿件,也有野外采集昆虫时的细致观察日志,还包含他对当时学术争论的深刻批注。在几页笔记中,他用红笔圈出昆虫分类的错误标注,并在旁边写下“再查《昆虫记》”。“这种不放过任何一个疑问的严谨态度,即便跨越几十年的时光,依然令人动容。”陈睿说。

  “对于研究周尧先生的学术生涯而言,这些笔记无疑是极具价值的‘一手资料’。而对于同学们来说,保护修复这些笔记,就如同顺着纸页与老一辈学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真切感受到他们做学问时的严谨态度。”曹明说。

  “周尧先生的学术笔记既是昆虫学珍贵文献,更是承载科学与治学精神的‘活教材’。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一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科育人融合,此次保护修复正是‘实践育人’的重要尝试——让学生在社会服务中提升专业能力,更在与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对话’中涵养严谨品格,体悟和传承伟大科学家精神。”该校人文学院副院长夏柯在谈及此次修复工作时表示,“未来,学院还将以此为契机,在文博行业的支持下,打造更多‘沉浸式’实践项目,让文物保护成为传承科学精神、培育新人的载体,为‘自信、专注’校训注入鲜活内涵。”

  (责任编辑:朱陈渐 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