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艺术赋形破空心之困 数字传薪续文化之魂——杭州市社科规划“社科赋能行动”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课题组赴建德实地调研
2025-09-05 09:11: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占尘雪 通讯员 郑炜 刘静)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命题,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突破乡村发展瓶颈的创新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全新的当代价值与动能,共同推动了乡村从“历史遗存的客体”转变为“文化生产的主体”,最终实现深度、可持续的内生性文化振兴。

  近日,杭州市社科规划“社科赋能行动”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郑炜、刘静两位老师带领课题组赴建德市长岭村、上吴方村开展专项调研,在建德市社科联主席朗栋、大慈岩镇党委书记倪浩群等陪同下,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研讨、深度访谈,探索文旅破局策略与艺科融合路径,为乡村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贡献高校科研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空间活化:让闲置资产变身乡村“新地标”

  空间是乡村资源的核心载体,艺术化改造是唤醒闲置空间价值的关键。长岭村作为高山村,曾因下山移民闲置大量农房。2024年改造村口长岭茶厂,保留建筑肌理与茶文化记忆,以现代设计重构功能分区,建成集文化展示、艺术交流、休闲活动于一体的“长岭山丘艺术空间”。自2024年12月开放,累计举办活动超百场,既吸引游客与艺术爱好者,更成为村民共建共享的“文艺舞台”,村内老年群体主动参与艺术活动,实现艺术空间为村民所用。

  据悉,上吴方村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现存165座明清至民国古建筑,传承“八礼”文化。课题组建议将艺术融入古建保护:部分祠堂改为非遗展示厅,展示“板凳龙”龙头、木榨油工具等;闲置民居变身“非遗研学工坊”,保留砖木结构并增设体验设施,提供古法木榨油、手工扎制“板凳龙”体验,平衡“古建艺术保护”与“空间功能利用”,让艺术成为古村落的“空间魔术师”,激发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人才引领:专才新秀携手,共绘乡村新卷

  艺术乡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构建乡村“造血”机能,“专才引育”与“新秀激活”的协同是关键支撑。

  长岭村依托建德“文化特派员” 政策,引进艺术家包一飞以“文艺村长”与“文化特派员”双重身份扎根入驻,成为人才集聚的核心纽带。包一飞改造闲置民居为画室,再依托行业资源,邀请绘画、古琴、影视等领域专才入驻,推动特色工作室落地,勾勒“长岭艺术家村落”雏形。入驻艺术家还通过课程、讲座为村民“传艺带能”,带动年轻人驻村创业,培育本土传承力量。上吴方村针对非遗断层,以“专才指导+新秀传承”延续根脉。在国家级非遗“板凳龙”传承中,邀请专业编导与老艺人协作,优化编排,开设培训班,吸引年轻人学习;在“古法木榨油”技艺传承上,采用“老匠人带徒+艺术科技赋能”模式,既教授传统工艺,又培育文创思维,推动“传统手艺”对接“现代生活”,让本土人才成为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主力。课题组指出,人才是激活乡村内生性发展的关键变量,其承载的知识、技能与创新精神是突破传统产业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

  数字赋能:科技为乡村发展破局增效

  当下,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与旅游开发提供了核心驱动力。建德市的许多乡村已经尝试通过构建数字孪生、VR/AR体验等手段,将文化遗产高精度保存并转化为沉浸式旅游产品,有效破解文化传承与体验同质化难题。

  同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优化客流管理、精准营销,并赋能农产品溯源和文创开发,提升产业附加值与村民收入。课题组在调研的基础上建议长岭村在艺术资源传播与产业运营中引入数字工具,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长岭山丘艺术空间”。

  村庄系列文化活动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扩大影响力。同时接入数字化管理平台,统一调度研学、民宿、农产品订单,解决 “信息分散、管理低效”问题。针对上吴方村古建筑保护与活化的难点,课题组提出了探索“数字档案+沉浸式体验”的设计方案。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古建筑建立高精度数字档案,为修缮提供依据并实现数字化“永久保存”。计划引入VR/AR技术打造“古建数字漫游”系统,让“静态古建”变“动态文化载体”。

  产业协同:让艺术之美转化为经济动能

  长岭村与上吴方村立足资源禀赋,通过“艺术+”融合模式大力推动乡村产业协同发展。

  长岭村依托更楼街道“乡村梦想家”工程,构建“空间改造+产业融合+科技支撑”体系,盘活茶厂、改造160余亩梯田,发展艺术研学、观光农业、精品民宿等业态。上吴方村整合古建、“板凳龙”、“八礼”文化,开发“古村文化研学”产品,供游客学扎“板凳龙”、体验木榨油;推出“非遗文创套餐”,将农产品与古村元素结合设计文创,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以“艺术+非遗+文旅”模式实现产业与文化的双向赋能。

  课题组提出乡村产业的培育首先要重视“艺术、科技、生态”的深度融合,利用AIGC、VR等新技术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产品,如虚拟非遗工坊、数字场景叙事,延伸消费链条。其次,要加强构建品牌化IP体系的意识,提炼村落核心文化符号,通过艺术设计赋能农产品包装、文创开发,提升产品辨识度和附加值。三是建立村民主导、艺术家协作、运营方参与的共创机制,通过工作坊、驻地计划激发内生创造力,使艺术真正扎根乡土,实现可持续的自我造血。最终形成文化保护、产业发展与村民受益的良性循环。

  建德长岭村与上吴方村的乡建实践,均是“艺术激活资源、数字赋能发展”的现实印证。艺科融合正以其超越传统的创新范式,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想象力的新图景。

  艺术以其深厚的情感温度与审美力量,重塑乡村的文化认同与空间魅力,将乡土资源转化为动人的叙事与体验;而数字技术则以其高效的复制、解析与再现能力,为文化遗产的保存、传播与再创造提供了坚实支撑。二者深度融合,不仅打破了时空限制——使消逝的景观得以数字重生、使静默的技艺得以动态传承,更催生了沉浸式旅游、数字文创、智慧农业等新业态,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可持续的动能。这不仅是一场技术与美学的革新,更是一次深刻的乡村价值重估与主体性重建。它预示着未来乡村的发展,不再是单向的输血或怀旧的回归,而是一条以文化为内核、以艺术为温度、以科技为翅膀的创造性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