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汇聚政企校智慧 聚焦科技金融 赋能新质生产力——甬商新质生产力与科技金融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11-04 10:15:00
宁波财经学院

  (通讯员:慕慧娟 张琳婧 摄影:孔子健)11月2日,由海曙区人民政府指导、宁波市科学技术局支持的“甬商新质生产力与科技金融研讨会”在宁波财经学院举行。本次论坛作为宁波市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学术活动,汇聚了来自科技部、知名高校及金融投资界的权威专家,围绕技术资本化、国际人才合作、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区域产业适配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与会专家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两个维度,为宁波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也为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借鉴。

开幕致辞:凝聚共识,描绘发展新蓝图


  论坛伊始,宁波市科学技术局资源配置与监督评估处处长曹伟国先生首先致开幕辞。他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吹响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在这一重大战略机遇期,宁波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对外开放窗口城市,必须勇立潮头,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要抓手,充分运用科技金融这一关键工具,着力破解创新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在甬城大地充分涌流、高效配置。他特别对宁波财经学院率先筹建“宁波市新质生产力与科技金融研究中心”的创新举措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一举措体现了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责任担当。他期待研究中心能够成为培育“懂科技、懂产业、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重要基地,为宁波乃至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创新动能。

  随后,宁波财经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国平代表承办方致辞。他详细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学校正积极联合海曙区科技局、中国管理科学学会财务管理专委会、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等多家单位,共同筹建“宁波市新质生产力与科技金融研究中心”,旨在打造一个开放、协同、务实的高端智库平台。近五年来,学校已获批省级科创平台2个、国家级科研项目25项,展现了扎实的科研底蕴和创新能力。“我们诚挚希望以此次高层次论坛为契机,深度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探索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可行路径与创新模式,为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李校长的发言展现了学校扎根地方、服务发展的坚定决心。

主题演讲:前沿洞察,直击发展核心痛点

  在精彩的主题演讲环节,多位资深专家立足全球视野,结合中国实践,深入剖析了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痛点与关键环节,分享了他们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考。

  科技部二级研究员、浙江省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会会长房汉廷在题为“科技金融本质及耐心资本创造”的演讲中指出,科技金融的本质是一种创新驱动的经济范式,其核心在于推动“技术资本化”与“资本高能化”。他强调,“耐心资本”作为专注长期、耐受风险、不追求短期回报的资本形态,是支持硬科技、早期创新和未来产业的关键力量,能有效破解科技创新“死亡之谷”的难题。房汉廷认为,我国已具备发展耐心资本的制度、财富和社会基础,未来应从制度创新、财富转化与市场建设多维度协同发力,推动资本逻辑从“短期逐利”转向“长期共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持续动力。这一转变不仅是资本文明的升维,更是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原科技部外国专家服务司司长王俊明分享了“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实践与思考”,系统梳理了我国引智工作从延安时期至今的发展历程,指出从吸纳国际友人支持革命,到引进苏联专家建设重点项目,再到新时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体现了持续的开放智慧。他结合美国硅谷经验,强调其成功源于多元人才体系、风险投资支撑与官产学研协同机制。基于国际科创中心五次转移的规律,他指出高端人才跨境流动是创新生态重构的关键。面对中美科技竞争新态势,他建议宁波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创新,坚持引育并举,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系,以把握全球人才竞争战略主动。

  原科技部重大专项司二级巡视员郑方能围绕“强化科技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发表了精彩演讲。他指出科技部门作为需求方应明确创新方向,金融部门作为供给方需引导资源精准配置。他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科技界、投资界与创业界协同发力:科技界作为“动力源”创造新知,投资人作为“催化剂”注入金融活水,创业者作为“实干家”推动成果转化。他呼吁各方深入贯彻中央部署,同向发力、共担责任,推动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科技金融体制,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实践路径:精准把脉,献策宁波特色发展


  上海市浦东新区私募基金联盟副理事长许嘉俊建议宁波深化甬港合作,共建“甬港跨境技术转移中心”,借助香港“超级联系人”角色,引入国际资本与科创资源,形成“孵化-产业-上市”闭环,助力企业技术出海与人才引进。同时,他提出应发挥高校智库作用,构建新质生产力研究高地,聚焦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精准研判发展痛点与技术方向。在金融支撑方面,可依托宁波“1+X+N”企业创新积分体系,结合科技保险与风险共担机制,引导国家创投基金、社保科创基金等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宁波产业升级提供全周期金融支持,加速新质生产力落地转化。

地方呼应:协同发力,推动智慧落地生根

  专家的前沿观点和创新建议得到了宁波本地政府和高校的积极呼应和热烈响应。宁波财经学院正联合多方力量,积极筹建“宁波市新质生产力与科技金融研究中心”,该校近五年斩获2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优异成绩,标志着其正稳步成为区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与此同时,海曙区科技局已明确将“平台赋能、概念验证”纳入下一步工作重点,展现出将前沿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坚定决心和务实态度。

  论坛最后,海曙区科学技术局局长、党组书记张越男女士致闭幕辞。她表示,本次研讨会层次高、内容实、见解深,汇集了众多真知灼见,海曙区将认真梳理研究这些宝贵建议,迅速把专家智慧转化为具体行动和工作成效。下一步,海曙区将重点聚焦“集群突破、平台赋能、概念验证”三个关键方面,系统推进科技金融与区内产业深度对接。她诚挚邀请各位专家、投资机构和海内外优秀人才成为海曙创新事业的“长期合伙人”,共同将政策红利和创新理念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实效和发展成果。

  “本次研讨会兼具高屋建瓴的政策解读与务实可行的实践指导,有效汇聚了政府、高校与业界的智慧,既为甬商发展注入了金融'活水',也为宁波新质生产力培育与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宁波财经学院副校长李国平在总结时表示,学校将以此次高层次论坛为崭新起点,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探索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和创新模式,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朱陈渐 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