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 专访贵州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杜剑
2025-07-30 13:30:00
贵州财经大学
  中国教育在线:“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旨在促进双方教育交流与合作,您如何评价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个平台对于推动贵校乃至贵州与东盟教育合作的意义?它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
  杜剑: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对我校意义重大,它既是我校与东盟高校交流合作的 “催化剂”,也是推动我校国际化办学的“加速器”。

  交流周为我校搭建了与东盟高校 “面对面” 深度对接的重要平台,使合作从零散项目逐步走向系统布局。同时,对于贵州而言,交流周将地方高校资源与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紧密衔接,助力贵州的大数据、财经教育等特色优势借助东盟平台走向国际。

  在解决关键问题方面,交流周打破了地域壁垒,通过集中展示,有效让东盟高校深入了解我校在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据科学应用等领域的特色与优势。它还极大提高了合作效率和合作成效。近年来,我校在交流周期间集中签署多项合作协议、牵头并加入多个合作平台(如中国—东盟营商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中外财经教育联盟、全球电商教育发展联盟等),显著提高了合作效率和合作水平。此外,交流周聚焦务实合作,针对东盟国家国别区域研究人才的迫切需求,我校依托获批的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连续三年选派师生赴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开展教师学历深造和博士生和硕士生联合培养,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教育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

  中国教育在线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方面,贵校有哪些特色举措?与东盟高校联合培养或短期交流项目进展如何?

  杜剑:我校通过 “三个结合” 特色举措,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引进来” 与 “走出去” 相结合。学校将“学术化”和“国际化”作为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为此,学校积极推动国际师资引进与师生海外研修的有机结合,每年邀请东盟国家顶尖专家来校开设讲座、指导科研项目,仅2024年学校就举办了30余场国际学术讲座,邀请国际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指导科研项目,覆盖师生约5000人次。同时选拔骨干教师赴东盟高校进修、参与联合研究,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东盟国家高校研修学习,拓宽师生国际视野。这种双向互动不仅强化了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素养,还为学生创造了沉浸式跨文化学习环境。

  二是开展联合培养和中外双导制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连续三年选派优秀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赴东盟国家高校开展为期3-6个月不等的短期联合培养,在境外沉浸式接受外方导师的指导。通过积极参与教育部国际产研用合作工作,学校连续两年获批教育部国际产学研用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开启我校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为我校的研究生国际交流及教师间国际科研合作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三是社会实践与文化浸润相结合。通过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设立海外实习基地、组织模拟联合国会议等实战活动,学生能在真实国际场景中锻炼跨文化沟通与问题解决能力。此外,学校还定期开展国际文化节、国际学生交换项目及实地考察活动。这种模式有效促进了文化互鉴,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胜任力,为学校国际化战略注入新活力。

  中国教育在线您对未来深化与东盟国家高校间的教育合作有哪些具体目标和期待?希望交流周在未来搭建怎样的平台?

  杜剑:未来五年,我校在与东盟高校合作方面制定了明确目标。在合作规模上,力争将东盟合作高校数量在现有合作基础上翻一倍,进一步扩大合作网络;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联合培养东盟留学生规模翻番,达到100人,为东盟地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在合作品牌建设上,在数字经济、数字治理、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打造3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合作品牌项目,提升我校在国际教育合作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对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未来,我们满怀期待。希望交流周能够进一步“下沉”与“聚焦”。一是增设东盟—贵州产学研用合作对接会”,搭建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直接对接的高效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强化在数据科研应用与创新领域的教学与实践领域合作,提升青少年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三是推动建立“贵州—东盟学分互认机制”,打破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实现教育资源的更高效流通,让中国与东盟的教育合作更加深入、高效 。

  通过持续深耕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我校将始终将与东盟地区高校合作作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方向,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既做好贵州对外开放的 “窗口”,也当好中国 ——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 “排头兵”,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贡献更多的 “贵财智慧”和“贵财力量” 。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653710997 2025-05-26 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