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深化“资源互通”与“模式创新”,让合作更实、更深。
一是课程共建。重点推进“中文+职业技能”项目,特别是结合交通、大数据等贵州优势领域,联合开发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
二是师生互派。加大力度引进东盟优秀师资,同时选派更多我校师生赴东盟学习交流、实习实践,推动“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联合认证,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是办学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境外办学、线上教学、联合培养等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模式,突破地域限制,提升合作效率。
第二,依托交流周,共建“高能级平台”,让合作更活、更广。
一是搭建学术与技能平台。积极参与举办聚焦交通、大数据等领域的国际学术论坛、师生技能竞赛。
二是搭建产教融合平台。推动与东盟优秀院校、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产业学院”,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三是搭建数字共享平台。深化数字化合作,共建“互联网+交通职教”云平台,促进优质课程、实训资源的实时共享与课堂互动。
第三,打造“贵州特色”品牌项目,让合作更亮、更有影响力。学校将重点建设三个平台,形成品牌效应:
一是建设“国际职教资源创新平台”。聚焦交通基建、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等我校优势专业搭建资源创新平台,贡献学校智慧。
二是搭建“人文交流示范平台”。通过文化体验、技能竞赛、师生互访等活动,增进文化认同与理解互信。
三是打造“交通职教特色服务品牌”。这是我校最具特色的方向!学校与东盟院校深度合作,开发中文+新能源汽车技术”“桥见贵州”、“智慧黔行”等特色鲜明的培训与研学项目,直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
学校将致力于建设成为具有示范引领的交通类职业教育国际化院校。我们相信,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一重要平台,学校国际化办学必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