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师范学院"印山小青马·山海同辉"实践团队走进广东省汕尾市凤山街道,开展"三下乡"活动。当黔山的侗歌遇上粤海的海风,当非遗的蓝染邂逅少年的指尖,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之旅如约而至。团队以活动为媒,让贵州民族文化与地域风情在山海之间交融,用青春活力诠释新时代青年的担当。
乐韵传情:侗歌里的红色基因与民族自信
▲学唱《侗歌声声唱给党》
琴弦拨动间,《侗歌声声唱给党》的旋律漫过教室。琴音与课件音符交织,队员们带着孩子们以舞步应和曲调。侗族音乐的婉转里藏着对党的赤诚,童声合唱中晕染着民族自信。当歌声穿过窗棂时,红色基因已随音符悄悄扎根心田。
蓝染传艺:指尖流转的非遗温度与文化根脉
▲学习蓝染技艺
蓝白丝线在指尖流转,靛蓝浸染着时光的味道。课堂上,蓝白相间的布料在指尖流转。队员们手把手教学生们蓝染技艺,从捆扎、浸染到晾晒,每一步都蕴含着非遗文化的智慧。当孩子们展开亲手制作的蓝染作品时,靛蓝花纹如星辰般绽放,不仅触摸到传统技艺的温度,更在心中播下守护文化根脉的种子。
地理探趣:山海对望的地域魅力与发展活力
▲探索贵州图景
两地相隔千里,一堂课串联起山海情长。地理小课堂上,队员们用生态优势、经济发展成果打破“三无”“落后”的偏见,再通过黄果树瀑布的壮阔、西江千户苗寨的风情、酸汤鱼的酸爽等,铺开贵州多元而鲜活的图景,让孩子们在山海对望中,读懂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活力。
▲现场合影
从黔山到粤海,贵州师范学院"印山小青马·山海同辉"实践团队以热情搭建文化交流桥梁,用行动传承文化基因。这场跨越山海的实践不仅是侗歌与海风相遇、蓝染与青春碰撞的文化传播之旅,更是新时代青年守护民族文化、勇担使命的生动实践,展现了青年一代在山海交融中绽放的青春风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