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3见顶、2026承压:人口曲线与教师编制
2025-09-15 11:28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在滚滚而来的少子化浪潮中,扎根基层的小学教师,成了继幼师之后最早直面人口危机冲击的群体。

人口变化的现实冲击

  最近,一则来自山东菏泽市的新闻引发热议:该市牡丹区第二十二初级中学今年初一新生竟多达94个班。放学时人潮涌动的视频迅速冲上热搜,不少家长担心,招这么多学生是否还能保证教学质量。当地教育部门回应称,近年来该校确实处于招生高峰。

  而另一方面,更多地方的小学却在上演着截然不同的景象。有记者在湖南衡山县的一所小学看到,新学期开学前的教室里,黑板上还留着上学期末的“假期安全教育”,四五十张课桌整齐摆放,空无一人。另一所完小,六年级还有43个学生,一年级却只剩下2个。由于生源锐减,衡山县教育局在今年8月发布通知,90位在编或即将入编的小学老师将被分流至其他事业单位。对许多老师来说,这意味着要彻底与讲台告别。

  与此同时,为了缓解初中扩容带来的师资紧缺,福建、江西、湖北等多地教育局开始遴选小学教师转岗初中。在湖北鄂州,教育部门甚至直接核减了500个小学教师编制,将其调整到初中学段,以应对生源结构变化带来的矛盾。

  这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一个趋势:受我国出生人口趋势影响,当前一个阶段,小学和初中的学生数量正此消彼长,教师资源配置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边是“百班初中”的拥挤喧闹,一边是小学教室的空旷冷清,教育版图正在被人口变化重塑。

小学见顶,初中承压

  小学生源的下滑,已经在教育统计数据中有所体现。

  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小学招生1616.63万人,比上年锐减261.25万人;而初中招生1848.75万人,却比上年增加了94.12万人。这意味着,小学在校生规模已在2023年触顶,而初中阶段还在承接最后一波人口高峰。

  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研究预测,可以看到更长远的趋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教育适应中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研究》显示,2021—2035年,全国学龄人口总量将从3.28亿下降至约2.5亿,学龄人口年龄结构也将从“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形逐步向“上宽下窄”的倒金字塔结构转变。其中,小学适龄人口在2023年达到峰值后开始断崖式下跌,初中适龄人口则会在2026年触顶,随后进入下降通道。这意味着,小学教师已经逐渐出现“富余”,而初中教师则会在短期内持续紧缺。


2020—2035年小学学龄人口规模变化趋势


2020—2035年初中学龄人口规模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教育适应中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组,2022)

  这一趋势在西南大学一项研究的预测中得到进一步印证。基于生师比和班级规模的国际比较,他们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需求进行了动态测算:小学教师需求在2023-2024年见顶,约686万人,此后将持续减少;而初中教师需求在2026年达到峰值,约460万人,之后也会逐渐下降。

  具体来说,2026-2030年间,小学教师需求预计减少147万人,其中82万人因退休而流失,65万人则成为“富余”;与此同时,初中教师需求减少25万人,但由于58万教师退休,反而出现33万的缺口。进入2031-2035年,小学教师继续减少39万人,而初中教师则减少150万人(退休68万,过剩82万),呈现出过剩与紧缺交替的复杂局面。


2025—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数量预测
(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课题组,2023)

  也就是说,人口变化带来的不仅是教师总量上的增减,更重要的是结构上的错配。

  小学和初中教师的需求将在不同时间呈现“波浪式”变化。小学教师需求大体呈“稳—降—稳”的走势,而初中教师需求则表现为“升—降—稳”的波动特征。如果师资配置不能实现跨学段、跨地区的灵活调配,就必然会出现一边教师过剩、一边教师紧缺的尴尬局面。

  正是这种学龄人口下降与教师需求缩减,以及短期内小学“富余”与初中“紧缺”的双重错位,促使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上展开针对性调整:一方面推动小学教师跨学段流动,以缓解初中师资紧缺,并同步优化编制结构;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已开始对无编制小学教师逐步实施解聘,有编制教师则面临招聘冻结或转岗安排。

  此外,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人口变化也直接影响学校布局和财政投入。

  北京师范大学的梁文艳等学者基于七普数据的测算发现,未来几年,城区和镇区的小学、初中学位需求会率先达到峰值并迅速回落,而乡村学位需求将持续缩减。这意味着,一方面城镇学校短期内仍要承压扩容;另一方面,大量乡村校舍可能出现闲置,带来资源浪费和布局调整的难题。

  地方财政同样面临两难。随着人口下降,义务教育阶段学位和师资的需求总量减少,地方政府需要在“充足、公平和效率”之间做好平衡:既要保障扩容地区的教师编制和办学经费,又要避免因人口下滑造成的冗余浪费。如何盘活闲置校舍、优化财政分配,将成为教育政策的重要考量。

未雨绸缪,强国先强师

  面对这些结构性矛盾,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探索更灵活的解决办法。 教育部官网盘点的浙江经验显示,2017-2019年,全省对5786所中小学编制和5961所岗位设置进行了调整,减编4841人、跨学段调编3467人,通过“县管校聘”实现了师资在县域内的统筹流动,缓解了不同学校和学段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江苏常州则把“优质均衡”与教师交流轮岗结合推进。“十四五”以来,全市已有6680名教师参加交流轮岗,其中骨干教师3371名,占比过半。依托集团化办学和片区联动,常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大班额”和薄弱学校“缺名师”的问题。

  出生人口骤减已经成为不可逆的现实,其波动正一层层传导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配置必须跟上人口结构的变化。

  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在于“强师”。短期内,我们或许还会看到初中阶段的“用人荒”和小学阶段的“过剩”并存;长期来看,更需未雨绸缪,建立起灵活的调配机制和科学的配置标准,让教师队伍在数量下降的同时保持质量提高。

  本文版权为中国教育在线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作者:阳阳

  参考资料:

  1.潇湘晨报. 山东一中学初一新生多达94个班,当地教体局回应.

  2.第一财经. 多地遴选小学教师转岗初中.

  3.南方周末. 新生数量锐减,小学教师“过剩”之后.

  4.张立龙 等. 2021—2035年城乡学龄人口变化趋势与特征——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预测. 教育研究,2022.

  5.李新翠,张现苓.基于学龄人口新格局的基础教育师资调配机制优化.教育研究, 2024.

  6.周琴 等.义务教育阶段师资数量需求预测——基于生师比和班级规模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 2023.

  7.梁文艳,孙雨婷.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如何适应城乡学龄人口变动——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测算.教育研究, 2023.

  8. 教育部. 问渠那得清如许——浙江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启示录(下), 2021.

  9. 常州市教育局. 答复《关于推进我市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建议》, 2024.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9-12 11:27
c.jpg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8-15 16:51
v.jpg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8-15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