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宿舍,能影响一段大学人生吗?
前几天新生报到,在春山里学生公寓,我听到不少家长、学生对欧亚校园的称赞。我们的老师和导生们不仅向新生们介绍物理环境,还讲起学校的特色文化。例如今年5月,春山里发布选房公告时,我们打破了传统高校按照班级、专业分配宿舍的惯例,以兴趣组团、个性匹配为核心,让不同专业与背景的学生得以在生活场景中自然链接。公告一经发布,收获了众多点赞,很多人说“欧亚是懂大学生的”“这是‘以人为本’幸福价值观的体现”。
图1 春山里学生公寓
其实这样的举措在哈佛大学早已实施。《成长1+1》作者王可初入哈佛时,被学校所倡导的“混住”宿舍制深深吸引:入学前的夏天,学校会要求每一位新生填写住宿申请表——从希望有几个室友、自己的学习特点和社交习惯到一些其他个人问题,几乎无所不包。之后哈佛的新生主任会花一整个夏天的时间,亲自审阅这1650份申请表,将兴趣和背景不同的学生搭配起来,以此分配宿舍。哈佛这一“混搭”制度被王可称为“艺术”——这种“有意而为的不同”,让她遇到了原本一生都可能不会打交道的人,不仅丰富了她的学习旅程,更让她学会了如何在多元中找到自我,意义非凡。
所以无论是欧亚的“春山里模式”,还是哈佛的“混住”宿舍制,背后都蕴含着相同的逻辑: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人学会与他人相处、逐步走向社会的场域。宿舍,常常就是他们完成这一转变的起点。
这样的育人逻辑,在组织管理理论中也能找到踪影。学界对于“人”的定义经过长时间的流变,逐渐形成了“自然人”“社会人”“组织人”“专业人”四大定义。在“四人”理论的启发下,欧亚探索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高校的学生成长路径:从只关注学生“专业化”发展,转向全面推动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组织人”“专业人”的多维度发展,并由此开启了从学生组织形态、空间环境到教育教学的一系列尝试与变革。
作为“自然人”,学生需要被看见最基础的生活诉求。今天的学生成长环境较上一代完善得多,他们早已习惯了更整洁的居住环境、更完备的生活条件。那种艰苦年代里的宿舍环境,已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基本诉求。有些教育工作者无视这一点,总是强调我们当年如何如何,这会让学生在最初的体验里产生对学校的疏离感与抗拒感。
我们从很早开始,就持续翻新宿舍、新建公寓,改造学习空间。看上去,这些只是环境层面的改善,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理念:正视学生作为“自然人”的基本需求,让他们在校园里生活得舒心、体面、有尊严。只有当一个人最基础的生活感受被看见,他才可能更安心地去学习、去探索、去成长。
当生活有了安顿,便要推动学生作为“社会人”去交流、去融合。美国学者文森特·汀托(Vincent Tinto)曾提出著名的“辍学理论”,他将高校视为学术系统和社交系统构成的整体,学生需同时实现学术融合和社交融合。若任一融合失败,学生便容易产生辍学意向。换言之,学生在大学里遇到的最大挑战,并不总是知识的难度,还有其能否在校园里建立起归属感和可以依靠的关系网络。
我们建成了八大青年社区,通过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与朋辈交流,帮助学生不断扩展社交途径,在点滴日常中结识更多伙伴、建立更多联结。许多学生告诉我,正是在社区氛围的影响下,他们真正感受到“大学不是一个人的旅程”,而是一群人彼此陪伴、共同成长的经历。
图2 位于春山里的多媒体影像工作室
当学生逐渐找到了归属感,成长便进入“组织人”的层次。所谓“组织人”,不仅需要在群体中拥有相同价值观与目标,还要学会在团队中把个人长处和他人能力结合,共同协作。
然而,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班级,在这一点上往往存在不足。班级的目标更多是学业成绩,缺乏明确的组织使命;同学之间大多处在竞争关系,真正的合作机会有限;加之专业背景相近,成员间技能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也不足。这使得班级并不能成为培养“组织人”的最佳土壤。
所以我们选择以社团和工作室为核心。在这里,来自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因为兴趣或任务走到一起,形成一个个小型“组织”。以社团为例,我们给予学生必要的经费和自主权,鼓励他们承担校园事务。欧亚每年的迎新晚会几乎都是由学生社团一手完成的:从策划方案到分工协作,从舞美设计到现场执行,老师只做引导和支持。过程中,学生们不得不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在真实的磨合中沟通、协作,逐渐学会如何在一个团队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受到组织的力量与价值。
图3 参与2023年迎新生文艺晚会筹备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师生合影
除了融入组织,学生们还需完成最后一个闭环——成为“专业人”。当今社会,“专业人”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掌握者,而是能够将专业与跨学科素养、创新精神结合起来的人。这一点,在欧林工学院提出的“欧林三角形”理念中得到很好地诠释: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还能在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中培养思维的宽度,更要有企业家精神,敢于创新、担责。
受到欧林工学院的启发,我们也建立了“欧亚三角形”。通过项目制、案例教学和企业导师制,学生不仅锻炼了专业技能,还在跨学科的融合中理解人文与社会的意义。尤其在与真实雇主的合作中,他们不仅要思考技术方案的可行性,还要兼顾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由此激发出责任感与创造力。很多同学因此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职业任务”,并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从宿舍到社区,从社团到课堂,这些看似“细碎”的安排,其实构成了学生成长的“关系场”。在这里,他们完成了“完整的人”的历练,获得的远不只是学位与证书,更有自我认知与彼此支持。
教育的深层意义也许正是如此: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为年轻人营造真实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生活里学会与自己相处,在关系中学会与他人共处,最终走向更广阔的社会。
春山里,不只是一个公寓的名字,它承载着大学生活的第一道选择:你会与谁同住,又将如何在生活中与他人建立联系。在共同生活的点滴中,你学会理解与合作,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让教育藏于生活,让成长寓于关系,也许多年后,你会发现,那段宿舍生活塑造的不仅是你的大学时光,更是你面对世界的方式。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