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成睿)距离杭州3566公里,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静静地扎根在天山脚下。为了抵达这里,杭州师范大学马云卓越师范生“烛光”助学计划暑期实践团队先抵达塔里木,再乘坐4个小时的大巴前往库车市,短暂休整后,再驱车穿过21多公里的乡路。
虽然路途遥远,但是从2024年开始,“烛光”团队的成员们每个夏天都携带着1800多斤的行李,奔赴玉奇吾斯塘乡中学开展暑期助学活动。团队成员们在实践中增长传道受业解惑的本领,努力践行好老师的标准,同时也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助力边疆地区孩子们的快乐健康成长。而他们的到来也是玉奇吾斯塘乡的孩子假期最盼望的事情之一。
遥远的双向奔赴
当得知杭师大“烛光”团队今年又来助学的时候,库车市玉奇吾斯塘乡中学七年级八班艾柯代·吐尔逊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说:“去年我就参加了‘烛光’课堂。原来觉得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支教老师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小实验表现出来,让课本上的理论变得直观而有趣,今年我迫不及待想要再和老师们一起做实验。”
和艾柯代·吐尔逊有着同样想法的同学不在少数。第二年参加“烛光”团队、学科教学(物理)专业的毛俊驰刚走进中学就发现了不少熟悉的面孔,“有一位叫作阿尔祖古丽的小女孩儿一下就认出了我,开心地跑到我身边抱住了我,对我说‘毛毛老师你又来了’。还有一些同学像老朋友一样和我们热烈地打招呼。”在毛俊驰看来,团队和孩子们情感联结正是一种双向奔赴,“大家的感情就像南疆的夏天一样热烈而明朗,我们对孩子们的喜爱他们能感受得到,所以孩子们也会非常直接地用拥抱、语言表达他们的热情和真诚。”
更让队员们感动的是,不仅是孩子们表达着喜爱,玉奇吾斯塘乡的乡亲们同样也用善意和热情接待着队员。乡亲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着队员们的衣食住行,叮嘱他们注意身体,询问他们是否习惯当地的气候和饮食等。“乡亲们不仅在路上碰见我们队员时会竖起大拇指点赞,还会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转发队员们的支教课程,是我们团队的‘自来水’。”团队指导教师雷宇豪笑着说。
甜蜜的烦恼
让队员们颇感意外的是每天“烛光”课堂的人数都在增加。“为了呈现最好的教学效果,最开始我们小学班级的人数控制在每个班25人。没想到报名的学生热情如此高,现在小学班级已经扩充到35人每班仍然供不应求。”
每天增加的人数给队员们带来“甜蜜的烦恼”,更让他们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烛光’团队的成员不仅有杭师大马云卓越师范生获得者,还有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国家级一等奖、第二十一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舞蹈乙组一等奖、浙江省第十六届大学生运动会足球比赛男子丙组第一名等荣誉获得者,可谓是优中选优。”雷宇豪介绍说,“尽管很多队员早已身经百战,历经各种教学竞赛、技能比拼的锻炼,但对于‘烛光’课堂大家仍然十分慎重,做好了十二分的精神准备。”
集中备课、试讲打磨课程、总结反思教学活动成为了队员们每天必做的功课。队员张铭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历史教学技能竞赛国家级一等奖获得者,他坦言,每天“烛光”课堂的准备过程一点也不亚于当初的国赛备赛程度。“从PPT细节调整到互动环节设计,大家都为呈现优质课堂而友好内卷。我们经常会在休息时间围坐研讨课程逻辑,为知识点的生动性争得热火朝天,力求用最易懂的语言传递知识。”
把AI和足球的种子种在天山
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跨度与认知水平,“烛光”课堂的课程大多以“启发式教育”为方向,在以语数英为重点的课程基础上,设计了涵盖美艺体、科学实验等多个科目的课程。
“今年我们队伍中有四位同学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背景,为新疆孩子们打造一套兼具趣味性和应用性的AI特色课程是这次支教的重要内容之一。”雷宇豪介绍。
物技本硕专业的陈奕琪用各类趣味指令带孩子们沉浸式体验AI的各类功能,随着“我想让照片里的小女孩鼓掌”指令的发出,照片应声而动,课堂顿时沸腾起来,四年级的迪丽努尔激动地说:“AI原来并不遥远,它不是神秘的魔法,而是为我所用的高效工具。”
小学教育专业的蔡一则用AI重构传统语文课堂,当课文中的燕子们从纸页振翅飞出,在屏幕上划出优美的弧线,整个教室响起阵阵惊叹,科技为想象插上翅膀,文学赋予科技以诗行。美术学院的王梦成则将AI和绘画融合,引导学生在对比齐白石真迹与AI仿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手绘中那份不可复制的灵动神韵。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高诗婕是挑战杯“揭榜挂帅”全国特等奖(擂主)项目《人工智能在中小学应用的伦理风险与应对策略》的团队成员,她通过生动案例引导学生辩证思考AI时代的机遇与风险。“授课和讨论结束后,孩子们在辩论中的表现让我十分惊叹,每个人都能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就如真正的小辩手一般。” 高诗婕兴奋地说。
队员林青炫是最有人气的老师之一,这个来自体育学院的国家一级运动员,是杭州足球学院西班牙足球研学营的一员,曾获2024年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丙丁组)丙组冠军。他被孩子们亲热地称为“木木老师”,孩子们会缠着他问足球、聊球赛、谈球星,他则带着孩子们一起制定并执行足球训练计划,向孩子们赠送了自己的球衣、倾听他们关于足球的梦想……
“对于孩子们来说,我自知我们作为短期助学队,无法为他们带来完备课程体系和长久的陪伴,但我们希望为孩子们提供一扇看到戈壁之外的生活的一扇窗。”林青炫在教学总结中写道,“就像足球运动中蕴含的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一样,希望孩子们心中的梦想能在日复一日的拼搏中开出真正的花来。”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