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刘潇)为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青春路径,近日,浙江理工大学“越界·衣脉”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越剧之乡嵊州,开展专项社会实践。11名服装设计专业学子以“越剧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为核心课题,深入剧场、博物馆、艺校与古街巷陌,在传统“水袖”与现代“时装”的碰撞中,解码越剧服饰“百年衣脉”的传承密码,以专业智慧点燃创新火花,为非遗焕新贡献青春方案。
沉浸探访,深植文化根脉
实践团首站深入杭州小百花越剧场后台,实地观摩珍贵的戏曲服装,与演职人员深入交流,系统了解从传统褶裙水袖到现代改良戏衣的设计理念与工艺智慧。在嵇州越剧博物馆,成员们近距离研习各类越剧服饰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团队还走访了嵊州城隍庙,考察江南“三雕”艺术及越剧题材雕刻;探访东前街的任光先生故居及剡城书屋,在古街巷陌中感受越剧艺术深厚的民间根基与活态传承的生命力。
聚焦传承,汲取创新智慧
在嵊州越剧艺术学校,实践团成员走进课堂与实训空间,与专业师生就越剧程式、表演技艺及舞台美学展开深入交流。校方教师强调,越剧传承重在“守正创新”,关键在于激发青年一代的热情与创造力。
此外,团队还调研了嵊州市“越剧文化圈”建设情况,了解到当地通过组建戏迷组织、常态化举办“越剧天天演”等惠民活动,有效整合社会力量,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越剧文化服务体系,为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嵊州样本”。
创意迸发,“绣”出时代新韵
基于扎实的前期调研,实践团充分发挥服装设计专业特长,启动了创新设计实践。团队以《红楼梦》《西厢记》《梁祝》三大经典越剧剧目为灵感源泉,巧妙融合越剧人物造型、传统纹样与现代生活需求,设计开发了系列车载香薰盲盒文创产品,让越剧韵味融入日常出行空间。
在服装设计中,实践团提取小百花戏服中水袖飞舞、裙裾层叠的动态形态,整体配色以江南水乡常见的淡青、浅墨和烟雨灰为主,展现“清幽婉丽、细腻典雅”的越韵特质,呼应越剧唱腔的清越悠扬。一滴青泪可渡沧海,半声吟叹能穿古今——舞台上的情感被转译为可穿可用、可见可感的现代时尚。古典的云肩、帔和传统纹样在现代廓形中焕发新生,既保留戏曲之魂,又融入日常穿着的舒适与简约。
这趟融合之旅,不仅是对过往技艺的致敬,更是以青春之思、创新之笔,为越剧服饰乃至更广阔的非遗领域,描绘出可感、可亲、可传承的未来图景。实践团成员以实际行动证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回荡在舞台上的旋律,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时代光彩,青春力量不可或缺。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