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子探秘丽水莲都“小水电”:解码绿色升级路 续写水利文化篇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白菁洁 通讯员 周畅 缪凯伦)当清晨的阳光洒在丽水莲都的溪流上时,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水电之光”实践队的队员们已背着设备穿梭在山间电站,2025年暑假,这支队伍带着对“绿色水电,智慧赋能”的探索热情走进丽水,用脚步丈量“小水电”的转型之路,用青春视角讲述水利文化的传承故事。
循迹莲都:从“水电标杆”里找发展答案
“这里不只是发电站,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课堂。”实践队队员捧着前期整理的文献资料,在莲都区水利局会议室里感慨。从昔日民营资本扎堆的“水电热土”,到如今领跑全国的绿色转型样板,丽水的小水电发展史,蕴藏着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密码。为了把这串“密码”拆解清楚,队员们提前泡在图书馆查政策、找案例,还专门与当地水利局工作人员座谈,最终锚定“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三大调研方向,计划为中西部类似地区推出可复制的“丽水经验”。
破解密码:三大路径点亮“绿色水电”
“小水电要跑得快、走得远,得靠这‘三驾马车’拉着!”在走访完10余个电站后,实践队队长徐常超在调研笔记上写下这句话。

制度筑基,“两不”“八有”立规矩。“自2023年推行‘两不’‘八有’方案以来,我们的电站管理就像有了‘导航仪’!”莲都区水利局“两不”“八有”创建工作组所长叶朝阳的话,让队员们豁然开朗。所谓“两不”“八有”,是丽水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小水电管理标准——明确安全底线、划定智能方向,让每一座电站都“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跟着叶所长走进基层电站,队员们看到,以往靠经验管理的老电站,如今台账清晰、流程规范,连设备检修都有了标准化时间表,“这就是制度给安全和效率上的‘双保险’!”队员们忍不住点赞。
科技赋能,智慧系统守生态。“轻点屏幕,就能知道下游的生态流量够不够;不用守在机房,机组运行数据实时传到手机上。”在一座智能化改造后的电站里,值班人员的演示让队员们眼前一亮。智能监控盯着设备运行,远程控制调节发电效率,大数据分析预判故障风险,甚至连河流生态都有“智慧管家”——系统能实时响应下游河段的生态需求,监测和保障生态流量,让发电与护水“两手硬”。“原来科技不仅能省电省钱,还能守护绿水青山!”队员们立刻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
文化传承,展览馆里存记忆。“这些老水轮机、旧图纸,都是几代水利人的心血!”在莲都区规划建设的小水电展览馆选址地,队员们听工作人员讲述背后的故事。丽水计划打造成集“历史展示、科技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阵地,让百年水电史有处可寻、水利精神有处可感。“小水电不仅仅是一种机器,更是一种精神载体!”徐常超的话,说出了队员们的心声。

青春作答:把“丽水经验”传出去
“我们不仅要找到答案,还要把答案讲给更多人听!”实践队的行动,远不止于“看”和“记”。
在枫树圩老电站,队员们发现极端天气会导致垃圾堵塞进水口——他们立刻想起自己的“挑战杯”参赛作品“水面垃圾收集装置”,结合电站实际反复修改设计,最终与电站达成试验合作意向,“能把课堂知识用到实处,比拿奖还开心!”
得知小水电展览馆正在筹备,队员们主动请缨,结合调研所得设计沉浸式展示方案,还动手制作了印着“山水间的绿色动能”的海报、帆布袋,成了水利文化的“宣传员”。他们还开通了“水利学社”微信公众号,专门开设“绿色水韵・丽水莲都”专栏,用文字、图片、短视频,把丽水的水电故事讲给全国网友听。
“这次实践不是终点,是我们传播水利声音的起点。”实践结束时,队员们表示,未来还要继续挖掘更多水电行业的典型案例,把“丽水经验”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地方。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