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占尘雪 通讯员 李芷逸)空竹从线绳一头滚向另一头,眼看就要掉落,却见兰心蕙手腕轻轻一抖,用一个巧劲将空竹顺着线绳沿身体一周划出一道道圆形的轨迹。“没想到真的能在校园里开设空竹博物馆,我感到很惊喜!”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以下简称“钱外”)506班的兰心蕙同学,站在自己主理筹建的空竹博物馆前说道。
8月31日,钱外举办了以“探寻身边的非遗,用英语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为主题的开学典礼。当天,校内非遗馆和空竹博物馆正式揭牌亮相,备受瞩目。各年段学生代表用中英双语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份别有传承意味的“开学礼”。
学生创办校内博物馆,点燃校园“非遗热”
“这只清朝时期的竹制空竹,转动时能发出‘嗡嗡’的声响,是我们为筹备博物馆特意收集来的!”兰心蕙向前来参观的师生介绍着她主理筹建的钱外第一个个人博物馆,并带领钱外空竹队在馆外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展演。
走进这座占地约20平方米的空竹博物馆,数十件展品依次陈列,不仅有色彩丰富的现代塑料空竹,还有清末民初的彩绘竹制空竹。兰心蕙和弟弟兰光宸为博物馆制作了“空竹技艺图谱”,空竹队则整理了空竹的发展历史和故事,并反复打磨出了中英双语介绍展示在墙上。
光是组建钱外空竹队,兰心蕙就花了近2年的时间。两年前,她和家人出游时无意中被空竹吸引,从此姐弟俩便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始自学空竹,并萌生了将这项有意思的非遗与更多同学分享的想法。
“学习空竹不只是锻炼身体这么简单,它能训练我们集中注意力,提升身体协调性,更重要的是,空竹能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正是基于这样的感触,我向老师提出了组建空竹队的想法。”兰心蕙表示,令她惊喜的是,空竹队不仅顺利组建,还获得了多次表演的机会,甚至拥有了专属的博物馆,这一切都让她倍感鼓舞与喜悦。
开学典礼上,还有几个好消息也让同学们格外兴奋:钱外学生自主实践的“里程碑”时刻,钱外第100个学生工作室——陈蓁妍非遗工作室正式授牌。同时,学校还和杭州手工艺活态馆合作,成为“非遗进校园”传承基地。
当陈蓁妍接到牌匾时,这位热爱剪纸与扎染的女孩眼中满是光芒:“我们工作室已经整理了20多种非遗技艺的简易教程,未来想让更多同学用‘小手艺’感受‘大文化’。”
钱外书记、校长赵骎介绍,接下来,学校计划在潮涌校区的非遗馆集中展示十项浙江省代表性非遗项目,并将邀请非遗大师走进校园开设体验课,让学生走进校内博物馆近距离观察技艺制作的同时,亲身体验非遗魅力。
中英双语讲非遗,“钱外”之声讲中国故事
暑期,钱外的学生们将目光投向了我国的各个角落。新学期伊始,他们满载而归,将一个个动人的文化故事带回校园。
江河汇校区,几位学生代表用情景表演的形式,用英文分享了他们暑假期间寻访的身边的非遗项目——西湖绸伞。他们不仅讲述了这项技艺精湛的工艺历史,还通过角色扮演,再现了文化故事。
“What makes the wheat cake special is its crispy outside and soft inside.”(永嘉麦饼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外脆内软)在钱潮校区,905班的陈铭涛同学拿着自己拍摄的温州永嘉麦饼制作视频,站上讲台用流利的英语分享暑假的非遗寻访经历。
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文化转译。赵骎表示,学校将继续鼓励学生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争做中国文化传播的小使者,真正贴合学校的办学愿景——“胸怀祖国,行走天下。”
校园变身大型“非遗体验馆”,沉浸体验传统文化
走进江河汇校区,同学们就能看到非遗海报,以及点茶、书法、古琴等学生工作室设置的非遗项目热门体验点。此外,每个班级的教室也都成为了非遗体验点,设置了剪纸、油纸伞等几十个体验项目,学生们手持游园卡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
305班的李湲用中英双语为前来体验的同学介绍油纸伞。她认为,用英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时。“这个过程其实很有挑战,但也让我收获特别大。”她笑着说,为了这次介绍,她查阅了资料、反复推敲用词和生词发音,不仅深化了对油纸伞文化的理解,也体会到了用语言传递文化的意义。
潮涌校区的校门口更是成了非遗体验的“小集市”。王叶子茶叶工作室的摊位前,学生志愿者正教大家点茶:用茶匙取茶粉、注入温水调成糊状,再用茶筅快速击拂,白色的茶沫渐渐在青瓷盏中晕开,形成细腻的“乳花”;旁边的陈馨可墨香潮涌工作室里,学生们挥毫泼墨,“探寻非遗”“文化传承”等字样跃然纸上,不少刚入校的同学忍不住提笔临摹,墨香与茶香交织。
钱潮校区里,特色社团“龙魂武术队”的同学们身着红色劲装,手持金龙道具登场,鼓点落下的瞬间,金龙仿佛被注入生命: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翻腾,每一个招式都刚劲有力,既透着中华武术的浩然风骨,也传递着“龙的传人”的精气神。
“让学生做非遗的主人,用他们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这才是最好的开学第一课。”赵骎说,从学生自主建博物馆,到用英语讲非遗故事,学校希望通过这些实践,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青少年心里,“让他们既懂传承,又会表达,成为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