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9年北京市公务员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二)答案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  2010-08-19    

  2009年北京市公务员申论标准预测试卷(十二)答案及解析

  标准预测试卷十二

  一、材料内容概括

  材料1: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火热,聘期合格的大学生可享受报考公务员的政策优惠。

  材料2:四川大学生村官邱乐根创办艺术培训学校,为服务期满后创业寻出路。

  材料3:北京大学两代大学生“村官”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看法。

  材料4:大学生“村官”殷晓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经过一年锻炼收获很多。

  材料5:陕西省村官招聘条件优厚,大半村官受条件诱惑而报考。

  材料6: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出路堪忧。

  材料7:各地普遍存在大学生“村官”干不长、留不住的问题。

  材料8: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让“村官”待得住、长才干。

  材料9:一位乡政府工作人员用“四个待得住一个沉下去”寄语新任大学生“村官”。

  材料10:政府出台各项保障措施,保证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11:大学生“村官”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引领农村社会风气,改革积弊。

  二、参考答案

  1.答案提示

  当前,农村正处于一个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广大农村需要充实人才队伍。同时,为缓解日趋紧张的就业形势,国家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大批应届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让大学毕业生在农村一线发挥聪明才智,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岗位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当地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一些大学生“村官”没有及时调整好心态,对农村环境和工作不适应,还有的大学生把村官作为考研、考公务员的跳板等。

  2.答案提示

  (1)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干部队伍优化。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打破了人才的城乡壁垒,有效地推动了人才资源向农村的流动和倾斜,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大学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主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和市场信息,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把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带到了农村。

  (3)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发生矛盾纠纷后,大学生“村官”依靠法律知识多、见识广、群众比较信任的优势,积极化解、灵活处理农村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和谐稳定。

  (4)大学生到农村工作促进了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大学生“村官”观念新,文化高,才艺多。他们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主动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破除陋习,弘扬正气,大力倡导文明村风,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

  3.答案提示

  大学生“村官”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是积极的,选派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受到了广泛欢迎和充分肯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一方面,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许多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为数不多。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工作,是由于上级党委政府在招聘前的一些优惠承诺,大学生表示在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快脱离农村基层。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的问题,如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村官”经历简单,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缺乏足够的人际沟通能力。三是缺乏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社会工作经验不足或缺乏。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