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 专访贵州城市职业学院副校长 王婷
2025-07-30 13:55:00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中国教育在线:您如何理解国家 “亲诚惠容” 周边外交理念和构建中国 — 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这与贵校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有何契合点?
  王婷:“亲诚惠容” 周边外交理念与构建中国 — 东盟命运共同体倡议,是新时代中国对外交流的核心指引。对我们而言,“亲” 是心与心的贴近,通过教育交流让东盟青年感受中国温度;“诚” 是实打实的合作,以真诚态度推动资源共享;“惠” 是互利共赢的追求,让合作成果惠及双方;“容” 是文明互鉴的胸怀,在差异中寻找共鸣。而中国 — 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正是通过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交融,筑牢区域发展的人文根基。

  这一理念与我校作为民办高校 “开放办学、合作共赢” 的国际化战略高度契合。去年,我校汽车制造与实验技术专业群获批省级双高专业群,以此为契机,我们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持续加大力度,凭借民办高校的灵活机制,让国际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从实践来看,我们始终以 “亲” 为纽带,比如连续承办中国 — 东盟教育交流周 “知行贵州” 项目、2025 印尼学生汉语夏令营等活动,邀请东盟青年走进贵州,通过苗绣体验、汉语互动、文化结对等活动,让他们近距离触摸中国文化的肌理,这种 “面对面” 的亲近远胜千言万语。

  以 “诚” 为准则,我们与马来西亚英迪大学等东盟高校建立稳定合作,不搞形式化交流,而是聚焦人才培养实效 —— 我们正依托省级双高专业群的优势,推进在老挝建立 “中文 + 技术” 培训中心,从教材开发到师资配备都层层落实,让合作如精密齿轮般咬合运转。

  以 “惠” 为目标,我们深耕职教出海,既通过留学生教育为东盟国家培养本土人才,下一步更打算在老挝建设 “中文 + 技术” 培训中心:先帮当地青年打好汉语基础,再针对性开展汽车维修、保养等技能培训,将贵州职教经验与当地产业需求对接,实现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以 “容” 为底色,我们在校园内打造多元文化生态:印尼学生在夏令营中既学汉语也展示本国舞蹈,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组队参与苗绣创作,这种 “双向包容” 正是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校园的生动体现。

  中国教育在线贵校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如何服务于贵州的对外开放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促进经贸、文旅等领域的合作上有何成果?

  王婷:我校作为民办高校,在对外交流合作中始终坚持  的特色,尤其在东盟教育合作领域积累了一批有温度、有实效的成果,核心体现在两大方面:

  第一,今年的印尼学生汉语夏令营:以 “语言为桥、文化为魂” 的沉浸式交流典范

  今年 6 月 22 日至 7 月 5 日,我们承办了 “多彩黔行,山海之约 —— 印尼学生贵州汉语夏令营”,这是纳入中国 — 东盟教育交流周全年期的活动。活动以 “实用汉语 + 非遗体验 + 实地研学” 为特色,吸引了来自印尼的62名师生参与。

  在内容设计上,我们突出 “在地化” 与 “互动性”:汉语课程聚焦 “问候、购物、就医” 等实用场景,搭配 “汉语寻宝” 任务 —— 比如在青岩古镇让学生用中文向商户询问美食名称及使用食材,在完成任务中自然提升语言能力;文化实践直击贵州特色:学生亲手制作剪纸、掐丝珐琅,跟着苗族绣娘学苗绣针法,甚至穿上苗族服饰跳《锦鸡舞》,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写道 “原来一根丝线能讲这么多故事”;实地研学更是 “行走的课堂”:在贵州省博物馆解读苗绣中的历史密码,在夜郎谷徒步时用中文记录喀斯特地貌与少数民族村寨的关联,最后通过 “中印尼文化拼图”“足球友谊赛” 等活动,让 “陌生人” 变成 “好朋友”。

  结营时,学生们用汉语录制的文化体验视频、合作完成的苗绣主题手抄报,不仅成为两国青年共情的见证,更通过 “最具创意奖”“文化传播之星” 等评选,让这份共鸣延续到海外。

  第二,留学生教育:以 “在地国际化” 破解文化适应难题,让 “留学贵州” 成为难忘体验

  我校 2019 年获批留学生招生资格,目前在读的留学生来巴基斯坦、缅甸等 “一带一路” 国家,其中东盟国家学生占比超 60%。作为民办高校,我们的核心做法是 “把国际化课堂搬进文化场景”,打造特色在地实践体系:

  语言与文化双轨融入:除汉语预科课程外,我们设计 “同伴辅导计划”,让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结对,一起逛贵阳街头讲方言、学唱贵州民歌等,在生活化互动中突破语言隔阂;

  非遗体验常态化:组织留学生走进苗绣工坊,从认丝线、学 针法到设计带有本国元素的苗绣作品 —— 比如阿富汗留学生将本国传统几何纹样融入苗绣,创作的 “中阿合璧” 绣品还在校园文化节展出;

  第二课堂延伸视野:通过 “中国传统节日体验   日”“贵州村寨研学” 等活动,留学生们清明学包艾粑、端午包粽子,甚至跟着村民学种茶叶,真正实现 “在体验中理解,在参与中认同”。

  一位巴基斯坦留学生在期末总结中说:“我不仅学会了汉语,更懂了‘和而不同’的意思 —— 就像苗绣的配色,每种颜色都独特,但放在一起才最美。” 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育效果:让留学生不仅是 “学习者”,更是跨文化交流的 “使者”。

  未来,我校将继续以中国 — 东盟教育交流周为平台,依托省级双高专业群的优势,发挥民办高校灵活的特点,把 “亲诚惠容” 的理念融入每一次课堂、每一场活动,

  让教育成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 “隐形桥梁”,为构建命运共同体贡献职教力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SRC-1206380039 2025-05-26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