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 专访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程晓慧
2025-07-30 14:54:00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教育在线:作为贵州省首家在海外设立教学点的高职院校,学校与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合作的重点领域是什么?如何开展的?
  程晓慧:合作定位:打造“双向融合”的国际化职教平台,学院以 “双向融合(走出去 + 引进来)、标准输出、产教协同” 为核心定位,并通过一系列举措成为服务 “一带一路” 东盟职教合作的区域性枢纽。作为贵州省首家在海外设立教学点的高职院校,是 “走出去” 办学的先行者。2019 年,在柬埔寨马德望省理工学院创建 “亚龙丝路学院”,开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现学历互认,学生可获得中柬双毕业证书。同时,积极推进 “引进来” 国际化培养,招收了来自东盟及 “一带一路” 沿线的孟加拉国、泰国、柬埔寨等 7 国的 160 余名留学生,为他们提供 “汉语 + 专业 + 文化体验” 课程,还建立了清镇职教城唯一的 HSK 考点,91% 的留学生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

  其中智能制造一直是合作的重点领域,学院在2024年第六届中国-东盟职业教育智能制造领域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中强调,学院将紧扣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快培养发展智能制造领域、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活动由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指导,学院与温州职院、亚龙集团共同主办,凸显智能制造在合作中的核心地位。刚刚提到的,2019年学院在柬埔寨建立的“亚龙丝路学院”,其核心专业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由中柬三方(马德望理工学院、亚龙集团)共同制定课程标准、设备配置及能力认证体系。该项目旨在培养“会中文、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直接服务当地中资制造企业需求。同时学院针对性开设新能源装备技术、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形成“设备制造—施工—运维”的清洁高效电力专业链,服务贵州及东盟清洁能源智能制造产业。

  中国教育在线:依托贵州地域资源等优势,学校与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有哪些亮点与特色?
  程晓慧:学院与东盟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紧密依托贵州的地域资源禀赋、产业政策导向及自身师资科研优势,形成了一套 “地域赋能 — 产业适配— 能力输出” 的支撑体系。贵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西南清洁能源基地,贵州水能、光伏资源丰富,这为学院聚焦水利电力、智能制造领域合作提供产业基础,使其专业链与贵州 “清洁高效电力装备智能制造产业” 高度适配。

  贵阳作为中国 - 东盟教育交流周永久举办地,为学院提供了高端对话与资源整合平台,学院连续多年承办相关主题论坛,同时,贵州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面向东南亚的职教合作桥头堡,学院借此推动 “校政企联合出海”,形成三方协同。

  学院围绕贵州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需求构建相关专业链,与本土企业贵州万家灯火电气智造公司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专利并实现技术转让,还联合申报省级清洁电力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并共建中德(AHK)双元制培训中心。学院核心能力体现在,通过师资认证和联合培养项目提升教师能力,教师团队参与制定柬埔寨丝路学院相关标准并开发 260 个双语教学视频;科研上,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完成多项专利,通过师资国际化与科研转化双轮驱动,实现从 “资源输出” 到 “标准输出” 的跃升,这一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东盟国家相关人才短缺痛点,成为中国职教服务 “一带一路” 的范本。

  中国教育在线:在智能制造合作领域方面,您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服务于产业需求?学校在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中有哪些成功经验?
  程晓慧:学院在服务东盟国家的产业需求中,通过智能制造技术标准输出、专业群特色化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精准对接东盟国家产业需求,形成了可复制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范式。中国智能制造标准与东盟需求的结合路径中,标准输出以“技术适配 + 本土化认证”为核心,依托贵州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将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标准嵌入课程,通过柬埔寨丝路学院向中资企业输出技术标准。

  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特色方面,“清洁电力 + 智能制造” 双链融合的专业链设计构建了全链条专业群,直接服务贵州清洁高效电力智能制造产业,产教载体上与贵州万家灯火电气智造公司共建实训基地,还建立省级清洁电力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实现 “技术研发→课程转化→标准输出” 闭环;“岗课赛证融通” 育人体系中,岗课对接课程对标企业岗位能力模型,赛证赋能将相关标准和认证融入课程,建设省级竞赛基地,2024 年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赛项金奖,同时学生高级技工证书获证率 98.53%。

  在面向东盟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创新中,专业群完成了 260 个双语教学视频等适配东盟教学场景,开发建成 6 间国际化教室及 HSK 考点,开发相关教程。形成“三阶培养路径”,分为“语言文化融合、技术技能强化、本土化应用阶段”,目前已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教育在线:在智能制造职业教育合作方面,成效如何?

  程晓慧:学院于 2019 年与柬埔寨马德望省理工学院、亚龙智能装备集团三方共建了海外 “丝路学院”,是贵州省首个海外高职办学项目,聚焦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融合中文培训与智能制造技术,首批 36 名学生中 35 人通过 HSK 四级考试,94% 入职柬埔寨中资制造企业,还实现中柬双学历互认,该项目获柬埔寨马德望理工学院校长肯定;哥斯达黎加丝路学院于 2022 年成立,延续柬埔寨模式输出相关专业标准;南非丝路学院为 2024 年新增,已与相关方签署共建意向书,计划复制 “中文 + 智能制造技术” 培养模式。2021年,学院的“中柬贵州水职院亚龙丝路学院项目”成功入选“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成为贵州省首批获此殊荣的高职院校之一。

  学院招收东盟7国 160 余名留学生,开展文化与专业课程教学,建成清镇职教城唯一 HSK 考点,91% 留学生通过汉语考试。标准输出与资源建设中,建成 6 间国际化教室,开发众多双语教学视频和课件。中国标准本土化认证方面,水利水电专业教学标准获巴基斯坦权威认证。2024 年联合主办相关活动并签署 8 项意向书;依托中国 - 东盟教育交流周,连续 6 年承办或主办相关论坛及竞赛,2023-2025 年组织多国青年参加研学活动等,成果丰硕。

  中国教育在线:在智能制造职业教育合作方面,下一步的规划是什么?
  程晓慧:学院在东盟智能制造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包括构建 “清洁能源 + 智能制造” 双链融合专业群,其专业设置精准对接产业升级,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力巡检方向)等专业,配套建设相关实训中心,服务东盟相关需求,围绕贵州清洁高效电力智能制造产业构建全链条专业群,适配东盟电力缺口与智能制造人才短缺。打造 “标准输出 + 人文交流” 双轮驱动平台,建立跨国标准认证机制,呼吁共建联盟推动证书跨境通用,建议在相关国家试点证书互通体系,增设跨文化能力课程。

  拓展 “绿色智造” 合作新维度,共建零碳技术培训中心,在相关国家建设光伏运维培训基地,发起中国-东盟绿色制造创新大赛,推动产学研转化。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