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奔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以“虚实融合·校地联动·东西协作”三维创新机制为突破口,着力推进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三全育人,其教学成果《虚实融合·校地联动·东西协作:新时代地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24年贵州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高职组一等奖。
一、直面高职思政教育的时代之问
“传统思政课堂存在‘三不三难’困境——历史事件不可逆难复现、红色景点教学不方便难常态、教育资源分散难整合。”该校在调研中发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普遍面临三大痛点: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导致“抬头率”不足,地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存在“最后一公里”梗阻,教师运用新技术开展教学存在“本领恐慌”问题。
面对这些难题,该校于2020年启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以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为目标,投入489万元打造思政课协同创新中心(虚拟仿真教学实践基地),构建起思政专题学习区、智慧教学区和互动教学区的立体化教学空间。分类建成“初心使命、学习强国、时空穿梭、砥砺黔行、匠心育人、岁月留声、砥砺黔行、桃李芬芳”等七个专题学习区,融入VR智慧教室、融媒体中心等现代化教学场所,彻底改变了“一支粉笔讲思政”的传统模式。
二、构建三维联动的育人新生态
虚实融合:技术赋能打造沉浸式课堂
在虚拟仿真体验区,学生们可通过VR设备“亲身经历”红军长征的壮烈场景;在“同心筑梦·绿色之野”生态展区,3D全息投影再现了百里杜鹃繁花盛开、海雀村荒山变林海绿树已成荫的生态蝶变;在“示范征程·金色之道”板块,着重让学生学习了解毕节从“试验”到“示范”的新征程,不断汲取感恩奋斗之志。这种“线上虚拟仿真+线下实景体验”的混合教学模式,破解了传统思政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在思政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开展虚拟仿真教学
学校打造的思政虚拟仿真教学平台,集成3D全景、混合现实等技术,开发出系列特色实践课程。其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获评全省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通过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实现备课、教学、测评全流程数字化,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校地联动:红色资源转化为育人活水
学校与毕节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博物馆等12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深度挖掘“哲庄坝红军战斗遗址”“文朝荣精神”等地方红色IP。创新推出“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师生赴延安、遵义会议会址等开展现场教学,采集100余个本土案例融入教材。打造的“同心”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汇聚统一战线“地域+领域”组团式帮扶力量,助推学校“双高计划”建设。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学校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
厚植毕节特色山区情怀,使培养的人才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校地联合开发的乡村振兴教学模块,引导学生参与非遗传承、“黔匠工坊”、乡村旅游等实践项目。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搭建“西货东销”立体通道,与毕节市商务局联办毕节电商消费季、电商直播大赛等活动,推动黔货出山。健全“校农结合”长效机制,开展各级各类农村电商培训超3500人次,形成以职业教育为驱动“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技—乡村增能”的良性循环。
东西协作:借智聚力促师资跃升
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与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广州职业技术大学、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东部院校建立“1+N”思政帮扶合作关系。通过联合集体备课、线下考察培训等形式,累计培养思政骨干教师和党务工作者300多名。建设VR教学资源库,开发出“初心馆”“长征精神VR体验馆”“学习强国”学习专题区等数字化产品,进一步丰富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过去讲四渡赤水只能靠文字描述,现在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学生能直观感受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艺术。”曾获第二届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的杨银老师感慨,新技术让抽象理论变得可触可感。在2024年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贵州推进会上,她以《奋力描绘乡村振兴新卷 实现化屋向“画屋”巨变》为题,向来自全省的与会嘉宾进行教学展示。
三、绽放职业教育思政育人的绚丽之花
实施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来,学校构建起“课堂+场馆”“校内+校外”的立体化育人场域,形成三大显著成效:
学生素养全面提升。1万多名学生通过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开展常态化学习,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刘发兵等先进典型100多人次。在近年来的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中,该校师生团队多次获奖。
教师能力显著增强。建成3个教学创新团队,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比赛和贵州省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并获得贵州省思政年度人物提名、毕节市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该校宣传部、思政部联合开发的《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化屋蝶变·奔富未来》等课程获省市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
让学生在学习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组织学生到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学习
组织师生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师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辐射效应持续扩大。基地承接市内市外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累计接待省内外2000多名干部和师生观摩学习。与东西部院校共建共享资源,推动形成跨区域思政教育协作共同体。育人成效获央视《新闻联播》、“学习强国”、《贵州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四、新时代思政改革的实践密码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实践,为新时代高职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三重启示:
必须坚持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相统一。该校将虚拟仿真等新技术作为手段而非目的,始终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比如,开发的“红色家书VR诵读”项目,通过技术手段再现革命先烈家书场景,让学生在沉浸体验中感悟信仰力量。
必须推动课程改革与服务地方相结合。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开发的《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等特色课程,既讲透党的创新理论,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对接。
必须构建协同育人与数字化相融合的长效机制。通过校地共建、东西协作形成的“一主多辅”合作模式,打破了教育资源壁垒。与高科技企业共建的思政课教学数字化协同创新中心,协同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课程,有效提升了思政教师的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技术应用能力,确保了教学资源的持续更新迭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化“三维联动”改革创新,真正让思政课“新起来”“红起来”“特起来”,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职教智慧。
作者:池涌 郭佳伦 钟雪梅 杨银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