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电学子陈龙昊的算力加速探索之旅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程振伟 张洪嘉)“他利用对英伟达GPU的熟悉,基于对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顺势驾驭华为NPU。更绝的是,他用AI Agent自动生成高质量训练数据,让小模型跑出高精度,硬是在资源劣势下逆袭拿到特等奖,成为该赛道最年轻的特等奖得主之一。”杭电指导老师盛庆华说。
盛庆华说的,就是刚刚获得第十九届“挑战杯”凭借“推理大模型的训练调优与性能加速助力全栈自主AI”项目获得揭榜挂帅国赛“特等奖”的陈龙昊。该特等奖发榜单位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大模型推理优化与算法加速是我的兴趣所在,与其有关的学习、研究、竞赛,奇妙无比。”杭电卓越学院计算机科学英才班2022级学生陈龙昊说。
从挑战杯全国特等奖到IEEE国际赛事斩获大奖,从国家机器人竞赛一等奖到搭建叙事表达系统大模型算法,再加上一系列大模型训练推理主题硬核学术期刊论文发表。“陈龙昊用一次次‘破壁’式突破,诠释了当代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路径:不是被动接收知识,而是主动在项目中学习,在竞赛中锤炼,在研究中升华。”他的学业指导老师计算机学院秦飞巍教授如是说。

触类旁通
“你为什么能在大三就拿下这么多硬核奖项?”
“我是项目驱动型学习者。”
2024年寒假,陈龙昊在阿里天池平台偶然看到“AICAS 2024 IEEE人工智能电路与系统国际会议大挑战”比赛信息。主题是“通用算力大模型推理性能软硬协同优化”。此时大模型热度正盛,而更吸引他的是:入围团队可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报销差旅。
“既是学习机会,又能开阔眼界”,抱着这样的初衷,他决定试一试。在比赛过程中,他系统自学了大语言模型结构、推理加速原理、量化方法以及主流推理引擎架构,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并且结合硬件特性,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减少计算过程中指令的方法,加快了计算速度。
最终,他所在团队在全球众多高校和企业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并由此开启了他在大模型算力优化方向的深入探索。
这场经历不仅带来了荣誉,更重要的是为后续多个关键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当他转战“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大模型训练调优与性能加速》时,面对华为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平台这一从未接触过的硬件环境,他并未慌乱。
凭借此前对NVIDIA GPU(英伟达显卡)软硬件架构的深入理解,他快速识别出不同平台之间的共性逻辑,仅用数小时便完成平台迁移与初步部署。
“很多技术本质相通,关键是能不能打通底层思维。”他说。
另辟蹊径
在“挑战杯”比赛中,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资源下,训练出一个参数量小但精度高的模型。性能排名靠前的队伍往往依赖庞大算力堆叠,而陈龙昊选择走一条更具创新性的路——从数据源头入手。
他设计了一套基于AI Agent的数据集生成与筛选系统,历时近一个月,构建出高质量、高覆盖率的训练数据集。这套系统不仅能自动评估样本有效性,还能根据反馈动态调整生成策略,极大提升了模型泛化能力。
不仅如此,他还针对性改进训练算法,在复赛阶段虽性能略逊于部分对手,但其模型精度显著领先,最终凭借综合优势斩获挑战杯华为赛题特等奖,成为该赛道最年轻的顶尖选手之一。
而在另一项国家级赛事——在中国高校机器人创意大赛中,有队员退出后他“临危受命”加入团队,迅速与另外两名队员合作补全视觉识别模块,并提出将大语言模型融入智能鱼缸系统的创新构想。用户只需说出“水温有点高”或“喂食时间到了”,系统即可自主响应并执行操作。这一融合自然语言交互的智能生态设计,荣获国家一等奖,展现出他对跨模态融合应用的前瞻视野。

知行合一
陈龙昊的“赛道”,不仅是竞赛场。截至目前,他已以一作身份或参与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包括SCI期刊论文1篇、EI检索会议和期刊论文3篇,内容涵盖大模型压缩、推理加速架构设计及低资源微调技术、数值模拟等前沿方向。
在为一套目前已经在用的大模型做总体算法架构时,他提出了一整套从数据生成、监督微调到强化学习的完整训练流程。面对缺乏大规模标注数据的困境,他再次启用AI Agent技术,让智能体先“理解”内容输出遵循的“四讲”原则(讲清楚、讲明白、讲得让人感兴趣、讲得激发人动力),再据此生成符合教育传播规律的高质量文本数据。
“我们让机器学会‘讲故事’。”他解释道。他通过构建知识图谱指导数据生成,并引入模型自判机制过滤低质输出,最终训练出的语言模型不仅逻辑清晰,且极具感染力,已在教学辅助、思政宣传等多个场景试点应用,获得良好反馈。
让人惊喜的是,他在仅有48G显存的设备条件下,实现了对320亿参数模型的全量微调。这背后是他对训练代码的深度优化与内存管理策略的极致打磨。“资源永远有限,但创造力可以无限。”他说。
独特思维
在各个领域自由切换且都有所成绩,陈龙昊认为:“理论和实践,就像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他不主张死记硬背公式,而是习惯“代入式思考”——把自己放在技术提出者的角色中,追问“当时遇到了什么问题?为何要这样解决?”这种思维方式让他能穿透表象,抓住本质,实现真正的融会贯通。
“我不玩游戏,也不刷短视频,省下来的时间都用来思考和做项目。”但他也提醒搞研究的人:“不要在极度疲劳状态下硬撑。”他曾因连续熬夜调试模型导致判断失误,后来学会在露营、旅行等放松状态下留白思考。
一次野外露营中,他突然想到解决模型精度下降的新方案,当即打开笔记本远程调试,次日结果验证成功。“最好的灵感,往往出现在放下压力的那一刻。”
如今,陈龙昊的名字已频频出现在国内人工智能竞赛榜单上。他是少数能在本科阶段就深入参与国产AI芯片生态优化的学生之一,其在华为昇腾NPU平台上的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国产替代意义。
面对失败,他早已习以为常:“十个方案九个不行,很正常。关键是不停尝试。”在他看来,竞赛的意义远不止获奖,而是一个不断试错、迭代认知的过程。每一次挫折都在加固他的技术底盘,也为未来攻克“卡脖子”难题积蓄力量。
对于想走算法竞赛路线的学弟学妹,他给出三条忠告:劳逸结合,保持清醒头脑;跳出课本,主动拓展前沿知识;先独立思考,再寻求帮助,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