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一带一路”外商走进思政课堂 讲述“世界超市”精彩故事
2025-11-07 17:27:00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通讯员:董娜娜)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2025年11月5日,由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文化无界,义通天下”跨文化交流沙龙在义乌大学路8号顺利举行。作为学校“真理的味道”公开课、“国际文化月”系列活动组成部分,本次活动特邀义乌市涉外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幂卡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米卡女士担任主讲嘉宾。沙龙由“义乌红”宣讲团成员董娜娜博士主持。别开生面的访谈式教学,吸引了近40名师生及义乌国际交流协会代表参与。

  米卡女士来自吉尔吉斯斯坦,自2021年在义乌创办公司以来,积极投身涉外调解、社区服务与中外文化交流,先后荣获义乌“优秀志愿者”“商城友谊奖提名”等多项荣誉。在2023年世界义乌人大会上,米卡女士作为唯一的国外采购商代表在会上发言。同年,她还作为国际青年代表出席亚洲青年领袖论坛。此次教学,米卡女士以“外商”“调解员”“文化使者”等多重身份,围绕五个篇章展开,讲述了她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发展、社区治理与文化融合。 

  一是“创业故事篇”,从“外商”视角洞察中国发展与营商环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所强调的“高质量发展”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在米卡的创业故事与义乌的商贸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中国持续优化的宏观经济政策与义乌精准务实的外贸政策,共同构筑了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米卡与她的外国创业伙伴们,正是积极融入这一环境,并充分共享了由此带来的发展红利。她指出,中国市场的开放性与政策的稳定性为外国创业者提供了广阔舞台,而“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也推动其业务不断升级。

  二是志愿者“洋娘舅”篇,从“参与者”视角体悟社区治理与文化融合。从普通在义外商到涉外调解委员会“洋娘舅”,米卡身份转变的初心,源于义乌给予的发展机遇——她愿以行动回报这片土地。为赢得中外信任,她坚持学习多国语言,助力化解更多纠纷。在调解中外居民矛盾时,米卡有自己的“秘诀”:先耐心聆听,再设身处地理解双方诉求,以此为基础推进调解。谈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她坦言:“中国商人与外商有共通的价值共识,那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共赢理念。”

  三是“文化使者篇”,从“融入者”视角解码文化交流与身份认同。作为“融入者”代表,米卡每年受邀出席出入境管理局新年晚会,她表示,义乌不仅是她事业起步的地方,更是她情感归属的“第二故乡”。扎根义乌多年,米卡已深度融入本地生活机理,完成了从“外国人”到“新义乌人”的身份认同蜕变。义乌为她搭建起学习提升与创业发展的平台,而她亦主动邀约家人、朋友赴义乌探寻学习与创业机遇,以自身行动扛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使命。她认为自己的成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诚信”和“规矩”意识的广泛深入影响紧密相关。

  四是“媒体与影响力篇”,从“公众人物”视角阐释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经多家媒体报道成为“公众人物”后,米卡表示,更多客户(含外商)选择从其公司订货,直接带动业务增长;同时她还协助外商搭建创业经商学习渠道,助力其融入本地市场。她坦言,吉尔吉斯斯坦性别不平等问题突出,制约女性发展,而中国的男女平等理念让她拥有更多机遇——她希望以自身经历为窗,向世界展现中国平等开放包容的形象,激励更多国际青年参与中外友好交流。谈及“洋榜样”的社会责任,米卡提到,未来将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更多公益活动,为义乌发展贡献力量。

  五是“寄语青年篇”,以“前辈”视角为大学生传经送宝。紧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要求,米卡结合自身跨文化经历提出:中国青年若想提升国际竞争力,需在感兴趣领域深耕坚持。针对“社恐”或畏惧跨文化交流的学生,她鼓励大家克服胆怯,主动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推动外贸发展与文化交流中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米卡寄语在场大学生以积极勇敢的心态,认识并拥抱这个复杂而精彩的世界。

  在沙龙互动环节,师生围绕语言学习、创业准备、行业前景等问题踊跃提问。米卡结合自身经历,鼓励大家“敢于试错、勇于交流”,在跨文化环境中锻炼沟通能力与市场敏感度。

  最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宇南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沙龙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次生动实践,是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义乌发展经验、义乌精神等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重要尝试。

  此次沙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也深化了他们对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国家发展与青年使命的理解,是学校推进“计量文化”与“六义文化”相结合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责任编辑:李思远 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