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探析
2023-10-16 15:03:00

  

  摘要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根据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党中央在二十大报告中,将共同富裕纳入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中。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是对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新时代具有更加丰富的具体内涵,是更加强调“全体人民”“全方位”“高质量”“共享性”的共同富裕。其内在逻辑体现为以人民的中心地位为价值遵循,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重要依托,以 共同奋斗为实现路径。深刻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对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内涵

  “共同富裕”是指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全体人民通过劳动和互帮互助获得精神和物质上的富足,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的目标。共同富裕理念是民族文化与时代文化交融的历史产物,其内涵是具体的、历史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礼记·礼运》中就提及了“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里所讲述的天下的共有性、利益的整体性、社会的和谐性等内容,可以说是共同富裕思想的最初思想渊源。

  此后,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都充分反映了人们心中最真切的愿景。中国人民为追求富裕以及美好的生活做出了巨大努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追求共同富裕的历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随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部署和展开落实,其内涵不断丰富。任何事物都是量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的统一。新时代共同富裕从量的规定性来看,突出表现在“全”:“全体人民”和“全方位”。从质的规定性来看,重点表现在“富”:“高质量”和“共享性”。新时代共同富裕突出表现在“全”,即“全体人民” 和“全方位”的共同富裕。

  一方面,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裕,而是“全民富裕”。在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关切到每一个群体的发展,其中包括“特殊群体”在内,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要“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充分体现了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全方位”的富裕。共同富裕不仅仅包括物质方面,也涵盖精神方面,不仅要物质生活资料 丰富,还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即“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因此,共同 富裕的量在于发展的全体性和全方位相统一。新时代共同富裕重点表现在“富”,即“高质量”和 “共享性”的共同富裕。一方面,共同富裕是“高质量” 的富裕。“富裕”并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需要真切地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是广大人民群众高质 量的富裕。共同富裕的高质量不仅是人民收入数字的增长,而且要不断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高质量发展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发展等内容。同时高质量的富裕不是停滞不前的状态,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坚持为 人民谋幸福的理念,敏锐地洞察人民的需要并加以满 足,是人们在拥有更丰富的物质生活基础上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共享性”的富裕,在于分配的平等性、互助性。富裕本身没有社会性质之分,但拥有财富的主体的属性和占比使其有了质的差异。共同富裕的共享性,其一在于发展成果的共享性,始终彻落实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人民作为改革的主力军和贡献者,改革成果理应由人民共享,富裕成为共商共建共享的社会状态,保持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性 质。其二在于发展机会的共享性,针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地区的发展障碍,国家充分利用顶层设计的政策倾斜和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等支持,促进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互助合作基础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共同富裕的质在于发展的公平和效益相统一。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

  1.关于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论证

  共同富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唯物史观基本矛盾出发,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描绘未来社会特征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从马克思主哲学的角度,在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中,得出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是历史必然的。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上看,马克思辩证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指出:资本社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不是单一的、单纯的,财富的扩大与贫困的滋生、资产阶级的解放与劳动人民的压迫等都是必然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它的文明面与异化面,一方面,资本主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所撬动的生产力比 往社会发展的总和还要大,推动社会各方面取得重大成效。另一方面,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成为一种社会的权力,不断压榨无产阶级的劳动。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必然会导致这样的结局,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者相异化,无产者生 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会被这些财富支配,即“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者的劳动为富人创造了宫殿,却给自己造就了贫民窟。劳动者和资本家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最终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各种社会矛盾,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同时,在科学会主义层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立足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通过科学阐释论证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性。

  2.关于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的理论论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还找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道路。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经济根源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 呈现出无产阶级贫苦的生活与资产阶级优越的生活 截然对立的现象。因此,私有制条件下是不能实现人们共同富裕的。共同富裕作为两极分化的对立面,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列宁在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指出,公有财产取代生产资 料的私有的存在是保障社会成员福利和发展的前提。 二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共同富裕强调公平,但一定不能脱离效率。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只会导致普遍的贫穷。列宁阐述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三是找到了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主要是从道德的标准来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现了 无产阶级的力量,认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是最为大公无私的阶级,同时也是革命最彻底的阶级。无产阶级政党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带领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相应地改变自己的形式,共同富裕也会逐步实现。

  3.关于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的理论论证

  新中国成立以来,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1953年12月,在《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强调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在“一化三改”的过程中贯彻落实共同富裕的目标。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富裕道路上,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正确梳理了社会主义本质、生产力发展与共同富裕实现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最终要落实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上。针对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的环境,在共同富裕的道路问题上提出: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战略部署上,实施“三步走”战略。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中的“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体现了着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带动经济效益,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关系,更加突出公平正义在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重要性。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逻辑意蕴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时代,社会主义本质拥有新的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的意义,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在逻辑体现为:以人民的中心地位为价值遵循、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重要依托、以共同奋斗为实现路径。

  1.以人民的中心地位为价值遵循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的基础,我党历来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剩余价值的实现,将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实现剩余价值的手段和工具,而非目的。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有实质性的进展,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理论意义上的人,而是追求高质量生 活的有血有肉的鲜活个体;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特权的少数阶级群体,而是全体人民群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上,在逐步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同时,不断满足人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力量。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基础上,动员广大的人民群众扎实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2.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重要依托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包括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逻辑主导,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注重社会成员间的平衡发展。共同富裕中的“共同”是社会主义社会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突出表现,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新时代的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真正实现了全体人民群众的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够体 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内在地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我国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是个别区域、某一群体的发展达到某一量化的指标,而是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的本质体现。

  3. 以共同奋斗为实现路径

  共同富裕是一项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全体人民为主体力量,凝聚全体人民的劳动成果,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大任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其政治方向和发展根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社会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使人民群众有认同感、归属感,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形成凝聚力,保障社会成员为实现社会发展共同奋斗。增强人民的发展能力,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发展环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发展。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因此,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幸福生活并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能够实现的,共同富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辛苦奋斗、勤劳智慧。“实干兴邦”“钉钉子精 神”“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等表述都昭示了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求真务实的奋斗。同时,奋斗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以全体中国人民为奋斗主体,强调实干、担当。重视劳动的作用,在劳动中生产出社会需要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四.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当代价值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具体发展的进程,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一是丰富了共同富裕理论的具体内涵。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高水平生活的要求,使得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 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从更多地强调物质方面的富裕到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相统一,从关注共同富裕的物质 标准到将物质的客观标准与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相结合,不断解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切实保证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理论探索使共同富裕理论的内容不断丰富,更加立体化。二是对共同富裕的地位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将共同富裕融入整体社会现代化布局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行方向。提出“共同 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 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实现共同富裕既是对 马克思主义始终如一的坚守,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三是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具体的规划。由于所处历史阶段的局限,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的是一般性的指导,如何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规划相应的实现路径是不断在实践中思考的课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不同时期共同富裕的主要矛盾,并制定不同的目标,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补充了具体的理论方案。

  2.开拓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从而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从社会主义人民性的角度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民族复兴之路。而共同富裕是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内涵之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始终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分配方式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保证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科学的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等。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方法和新路径,将脱贫攻坚作为打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枪,针对其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提出“精准扶贫”策略。就共同富裕现代化整体规划而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因此,共同富裕的道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一致的,同时各个阶段性的目标是环环相扣、逐步提升的。

  4.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时代现代化的征程中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从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上层建筑的战略布局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把人民主体理念提升到新的高度。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不是抽象的框架式的存在,而是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用实践证明和检验的正确理论。中国用自身的发展证明了关于治理贫富差距的战略选择、实现路径、目标规划等都是正确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发展中国家进一步的改革做了有益的尝试。要推动全世界范围内的共同富裕,着眼于21世纪世界发展趋势,需要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五.结语

  新时代关于共同富裕的整体规划及其实现路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指引下,从中国具体的社会发展状况出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逐步形成了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促进共同富裕规律的认识,共同富裕思想不断发展,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目标,表明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邃认识和准确把握,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纵观五百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还没有哪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也将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对社会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第 十四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 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

  [10]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 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王超群,马洪彦.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及实现路径探索[J].中国商论,2023(16):31-34.DOI:10.19699/j.cnki.issn2096-0298.2023.16.031.

  [1]6黄兴忠,黄梅珍.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8-23(008).

  (作者:刘佳,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