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自2016年以来,我校每年都积极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截至2025年,共主办、承办、参与活动21项。分别为:2017年、2018年、2019年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SEAMEO—中国职业教育文化姊妹项目合作研讨会活动3项;2021年派出相关人员参加“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在‘双循环’背景下促进新阶段国际交流与合作暨国际职业课程建设”研讨会、“中国-东盟大数据产业与人才培养创新发展产教融合人才先行”论坛和“东盟国家驻华使馆教育官员交流座谈会”活动3项;2022年承办中国-东盟粮食安全及职业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1项;2023年主办中国-东盟建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和中国-东盟数字化变革及职业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信息建模赛项,2023中国-东盟青少年艺术暨教育成果展等活动3项;2024年,主办、承办、参与中国-东盟建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特色合作案例成果展、中国-东盟数智化职教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国际研讨会暨人工智能专题培训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信息建模(BIM)赛项等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11项。与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老挝等国家高校共计签署20份合作协议及备忘录。
2025年,我校主办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子项目2个。分别为:“贵匠工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职教出海、教随产出合作洽谈及经验交流研讨会”和“融合创新·数字赋能——共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新生态论坛”。该论坛旨在深化中国-东盟数字教育交流与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借助所在领域职教共同体优势资源,进一步优化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学科专业国际转移转化实施路径,促进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论坛期间,21位东盟国家优秀青年代表受邀参加“未来建筑师”夏令营,并在本次论坛上进行项目汇报和成果展演。论坛注册嘉宾共94人,其中来自东盟十国的外宾31人。
二是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开拓多元项目,服务师生全面成长。积极与国(境)外开展交流合作,近年来接待来自德国、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柬埔寨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600余名师生来校交流访问。选派近200名师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8258人次学生通过参加外事专题讲座、千人留学计划、黔港青年双向交流活动、澳洲职业教育培训、国际赛事等45个项目学习交流培训,进一步开阔了国际视野。1568人次教师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师资培训、学术交流、赴海外交流研修培训等30项活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近年来,组织30余个访问团赴越南、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进行访问交流。
三是坚持开放发展,积极参与教育治理,服务对外开放大局。通过教育部援外项目开展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近年来为马来西亚、老挝等国家54名建筑类专业教师开展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此外,积极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为537名马来西亚、老挝的师生及当地中资企业员工开展培训,通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学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与老挝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建“中老丝路学院”,立足专业向老挝教体部输出职业标准2个,教学标准2个,课程标准18个,国际化课程4门。依托“中老丝路学院”持续招收老挝籍学生到校学习,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走深走实,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目前,已招收老挝、柬埔寨、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留学生27名。
四是共建“贵匠工坊”。2025年5月,我校党委书记李扬波率团访问马来西亚东姑阿都拉曼管理及工艺大学(以下简称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访问期间,李扬波书记代表我校与拉曼理工大学签署共建“贵匠工坊”合作协议并揭牌。
自2023年我校与该校签署教育合作备忘录以来,两校已在学历提升、师生交流、国际技能大赛、专业教师互换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两校富有成效的合作为共建“贵匠工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年7月,我校拟与马来西亚拉曼理工大学、贵州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共建中马“贵匠工坊”,结合海外市场及企业实际用工需求,共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三方将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扎实推进务实合作,在共建共享国际化课程标准、共助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共同开发国际化教学资源、共同开展基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建设数字化技能培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协同合作,保障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中马职业教育注入新动能。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