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陈程)盛夏的杭州,全民健身热潮涌动。浙BA篮球联赛的激情对决,使得全民体育正成为激活城市活力、赋能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受杭州市体育局委托,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子于近期再度启程,深入杭州富阳、桐庐、建德、淳安及钱塘区的街道、社区与乡村,开展了为期10天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调研。作为2025杭州市民生实事项目的关键一环,此次调研响应“2025年国家体育管理年三年计划”,覆盖400余个健身点位,以青春力量为全民体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自“后亚运时代”开启以来,杭州持续深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更让体育设施与生态环境实现深度融合。水院学子延续去年调研基础,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不仅聚焦设施使用频率、维护状况等核心数据,更深入挖掘全民体育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见证体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显著成效。
在桐庐县,倍力篮球公园成为当地全民体育发展的亮眼注脚。“我们场馆建成后,不仅承办了县里的业余篮球联赛,每天傍晚还有很多居民来打球、健身,连周边乡镇的年轻人都特地过来。”负责人指着场边休息的观众席介绍,“以前大家想打球得跑老远,现在家门口就有专业场地,这不仅锻炼了身体,更拉近了邻里关系。”实践团调研发现,这类贴近群众需求的体育场地,正成为激活基层体育热情的“催化剂”,而像倍力篮球公园这样兼具赛事承办能力与日常健身功能的点位,在此次调研的400余个点位中占比超三成,充分体现了杭州全民体育设施建设的实用性与前瞻性。
富阳区的“国球进社区”项目依旧成果丰硕。以富春街道秦望社区为例,社区内3处乒乓球场地全年无休开放,每月举办的“邻里乒乓赛”吸引超百名居民参与,墙上张贴的赛事照片与荣誉榜,记录着居民们的运动热情。“以前饭后要么看电视要么散步,现在每天都想来打两局,不仅身体好了,还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社区居民王大伯笑着说。据统计,富阳区此次调研的点位中,“国球进社区”项目占比近四分之一,国球文化的普及不仅提升了居民身体素质,更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而在钱塘新区,“金角银边”建设工程正持续焕新城市空间。过去的闲置空地、街角绿地,如今变身集健身、休闲于一体的口袋公园,配备的健身路径、羽毛球网等设施,满足了老人、儿童、青年等不同群体的需求。“以前这片地杂草丛生,现在改造成健身公园,我每天早上来打太极,下午带孙子来玩滑梯,太方便了!”新湾街道居民李大爷的感受,正是杭州“嵌入式”体育场地建设的生动缩影。实践团发现,此类利用城市剩余空间打造的健身点位,在淳安、建德等县域同样广泛推广,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高效利用了土地资源,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惠及民生的“体育红利”。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浙BA、苏超等民间体育赛事的火爆,进一步印证了全民体育需求的快速增长。水院学子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杭州基层体育设施建设正逐步与赛事需求对接——不少乡镇健身点位配备了标准化比赛器材,部分社区还建立了体育社团孵化机制,为民间赛事提供场地支持与组织协助。“从赛事热到设施火,全民体育正形成‘需求牵引建设、建设推动参与’的良性循环。”本次调研负责老师表示,团队将把调研中发现的“设施针对性不足”“部分乡村使用率待提升”等问题,结合浙BA、苏超反映的民间赛事需求,形成详实报告提交给杭州市体育局,为后续设施优化与全民体育推广提供参考。
作为“两山理念”发源地的浙江,始终将生态优势与体育事业发展紧密结合。浙水院学子的此次调研,不仅记录了杭州城乡全民体育设施建设的显著成就,更以青春视角探索体育赋能共同富裕的路径。从桐庐的篮球公园到富阳的乒乓社区,从钱塘的口袋健身点到淳安的乡村运动场,遍布400余个点位的调研足迹,见证了全民体育在基层的蓬勃生机,也为体育强国建设在“美丽浙江”的实践写下了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