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产教融合破局: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之道
2025-09-05 09:45:00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通讯员:刘晓莉)当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正处于技术迭代加速、市场竞争激烈的关键时期,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迎来了从“跟跑”向“并跑”乃至“领跑”跨越的战略机遇期。然而,产业发展的“芯”动力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其中核心症结之一便是高素质、应用型集成电路人才的严重短缺。据工信部发布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各类芯片研究公司的岗位人才缺口已突破30万人,且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与集成电路产业的深度融合,人才需求缺口仍在持续扩大。

  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解决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困境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校企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难以快速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培养”与“产业用人”之间的“供需错配”现象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破解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困境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

  一、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产教脱节的多重制约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错位

  高校在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倾向。部分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仍停留在传统集成电路技术层面,对先进制程、芯片设计自动化、封装测试等产业前沿技术的覆盖不足,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与产业实际需求存在“代际差”。同时,高校对集成电路产业细分领域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集成电路产业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不同领域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存在显著差异。但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缺乏针对性,未能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和企业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千人一面”,无法满足产业细分领域的多样化需求。

  (二)实践教学资源与产业发展脱节

  实践教学是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然而高校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集成电路实践教学设备投入巨大,一套先进的EDA工具软件版权费用高达数百万元,一条小型的集成电路实验生产线建设成本更是动辄数千万元,许多高校因资金短缺无法配备与产业同步的实践教学设备,学生只能在模拟环境中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难以接触到真实的产业生产场景。另一方面,高校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多数高校集成电路专业教师缺乏产业工作经验,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对产业实际生产流程、技术难题和岗位需求了解不足,导致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校企协同机制不健全

  校企协同是产教融合的核心,但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校企协同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从企业层面来看,部分集成电路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研发能力有限,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和资源。同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企业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直接的经济回报,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从高校层面来看,部分高校缺乏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意识和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未能充分征求企业意见,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层次,如企业仅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实习岗位,而未能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也制约了校企协同的深度开展。

  二、产教融合:破解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困境的有效路径

  (一)产教融合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产教融合强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的岗位需求、技术标准和发展趋势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设产业前沿技术课程和实践课程,确保培养出的人才具备符合产业需求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例如,高校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合作,共同开设EDA工具应用、芯片设计实战等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接触企业的实际项目,熟悉企业的设计流程和技术标准,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同时,产教融合可以促进高校根据产业细分领域的需求进行精准人才培养。高校可以与不同细分领域的集成电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针对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不同领域的岗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满足产业细分领域的多样化需求。

  (二)产教融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产教融合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产业实践场景和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例如,高校与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中参与芯片制造的实际生产流程,熟悉光刻机、刻蚀机等先进设备的操作方法,掌握芯片制造的关键技术,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此外,产教融合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接触产业界的技术难题和创新需求,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在参与企业的芯片优化设计项目时,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设计方案,解决芯片性能、功耗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

  (三)产教融合有利于优化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生态

  产教融合不仅涉及高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能够推动形成“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参与、行业协调”的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生态体系。政府通过出台政策支持、提供资金补贴等方式,引导高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制定行业人才标准和培养规范;高校和企业则根据自身优势,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合作项目。在这种生态体系下,高校能够及时获取产业发展动态和人才需求信息,调整人才培养策略;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人才供给,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学生则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实现个人价值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有利于优化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生态,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校企协同、双向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1.共建产业学院:高校与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将企业的生产车间、研发中心与高校的实验室、教室相结合,实现教学场景与产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课程设置涵盖企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学团队由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组成,其中企业技术骨干承担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教学任务,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2.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高校根据集成电路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实习实训等环节,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

  (二)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1.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高校与集成电路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建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配备与产业同步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不仅用于学生的实践教学,还承担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测试任务,实现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

  2.开展项目式实践教学: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参与项目研发和生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项目式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程项目、毕业设计项目、企业实习项目等不同类型。在课程项目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取企业的小型项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完成项目设计和实施;在毕业设计项目中,学生可以选择企业的实际研发项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在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在企业实习项目中,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和生产,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

  (三)建立“多元协同、互利共赢”的保障机制

  1.完善政策支持机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一方面,设立专项基金,对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验室、实训基地等项目给予资金补贴;另一方面,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参与产教融合的集成电路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降低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此外,政府还应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将高校的产教融合工作纳入高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将企业的参与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引导高校和企业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合作。

  2.健全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明确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在产教融合中的利益分配方式,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对于校企合作研发的技术成果,应根据各方的贡献大小合理分配知识产权和经济效益,激发各方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防止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发生,为产教融合的深度开展提供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推进产教融合的关键。高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鼓励教师到集成电路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提升教师的产业实践经验;同时,引进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任务,弥补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还应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产业实践经历和校企合作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